大理之戰

年,蒙哥選派他的弟弟忽必烈率領一支遠征軍深入偏遠的大理。 1253年夏末,忽必烈認為他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可以去完成他的使命了。 他的最強大的敵人現在已經陷入混亂之中,忽必烈可以集中力量對大理髮起最後的攻擊了。

簡介

忽必烈滅大理之戰是1252年(蒙古蒙哥汗二年,大理天定元年)至四年,在蒙哥攻宋之戰中,蒙古宗王忽必烈率軍攻滅大理國的作戰。

詳情

當旭烈兀向西方擴展蒙古勢力時,蒙哥正在繼續進行著征服南宋王朝的計畫。他之所以急於征服南宋,部分原因是由於南宋正在不斷蠶食蒙古控制的土地。例如,在他繼位之前不久,南宋軍隊剛剛襲擊了位於今河南省的洛寧縣。因此,蒙哥和他的軍事幕僚決定採取一個新的戰略,從東到西同時開闢幾條戰線。直接由北向南實施攻擊是不夠的,很可能導致失敗,從西部發起進攻則將對這個漢人王朝造成威脅。但是,位於現雲南省的大理王國構成了一個障礙。蒙古人需要首先平定這一地區,然後以它為基地,對南宋發起突襲。1252 年,蒙哥選派他的弟弟忽必烈率領一支遠征軍深入偏遠的大理。
大理是由形形色色的少數民族組成的王國,但幾個世紀以來,漢人不斷地向那裡遷徙。這是中原王朝擴張的合乎邏輯的步驟,因為只要控制了這片疆土,他們就能夠暢通無阻地與緬甸、南亞通商。因此,征服大理不僅僅是蒙古人的目標,它肯定也會是任何一個中原王朝的重要目標。
雖然忽必烈在1252年7月就接到了蒙哥汗的命令,但是直到1253 年9月他才動身向大理進發。忽必烈為這次軍事行動做了非常詳盡的準備工作,不敢有絲毫麻痹大意。他相信,他的軍隊必須做好一切準備,克服遇到的任何障礙,而物資供應一定要充分,要保證做到應有盡有。進攻大理的準備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這是他的第一個重要任務。在他年屆三十六歲的時候,他終於承擔起了一個軍事重任。他的父親和哥哥都是在十幾歲或者二十歲剛剛出頭便擔任了遠征軍的領導任務。由於忽必烈直到成年才得到一個展示自己領導才能的機會,因此他絕不希望失去這個機會。
蒙古領土上兩位最有才能的人物跟隨他開往大理,一個是兀良哈台,成吉思汗四傑之一速不台的兒子,他接受命令,將率領一支軍隊進攻西南;而儒學老師姚樞則與他的保護者和主人忽必烈一起前往大理。兀良哈台的作戰經驗遠比忽必烈豐富,而他在戰鬥中的表現證明了他的價值。漢文資料將此次勝利歸功於姚樞,認為他的建議對減少殺戮、促使大理投降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即使他的忠告對這次戰役的成功起到了一定作用,中國史學家很可能誇大了他的作用和他的建議的效力。
1253年夏末,忽必烈認為他的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可以去完成他的使命了。於是他在臨洮(今陝西省西北部)集結軍隊,然後開始向南進軍。在到達雲貴高原之前,他和他的軍隊必須橫越崎嶇不平的山地。他們需要穿越四川才能到達大理王國的河谷地帶。三條大江環繞著大理王國,它們是薩爾溫江(中國境內稱“怒江”),湄公河上游(瀾滄江) 和長江(金沙江)。從臨洮出發前,忽必烈派遣了一個由三位使節組成的使團前往大理,要求大理國王投降。大理國王段興智實際上只是一個傀儡,實權掌握在大臣高泰祥(又名高祥)手裡。如何回應忽必烈的要求取決於高。可惜的是,高的決定對他個人和大理都是很不幸的,他竟然把三個使者全部處決了。
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別無選擇,只能採取報復行動懲罰大理。使者的被殺更加刺激他下定決心,一定要嚴懲這些西南人。他征服大理的戰略既簡單又富於欺騙性:兀良哈台率領他的軍隊從西部開往大理,忽必烈則直接與敵人交戰,幾位親王則率領部隊從東部發動攻擊。這三方的攻擊開始於1253年10月下旬,忽必烈估計肯定得經過一場血戰才能迫使大理投降。高泰祥堅決拒絕向蒙古軍隊投降,他集吉他的部隊,在金沙江岸邊迎擊敵人。忽必烈的隊伍在11月到達了江對岸。他並沒有為貌似強大的敵方軍隊所嚇倒,命令士兵製造羊皮筏子橫渡大江。負責監造羊皮筏的是這次隨行出征的一位將軍伯顏。這是忽必烈和伯顏之間的第一次聯合行動,伯顏後來成為忽必烈最信賴和最能幹的軍事助手。在這關鍵時刻,伯顏率領他的隊伍在夜幕掩護下勇敢地渡過了金沙江。蒙古軍迅速地擊敗了驚慌失措的敵人,迫使高泰祥倉皇逃回都城,並消滅了高的大部分軍隊。他的最強大的敵人現在已經陷入混亂之中,忽必烈可以集中力量對大理髮起最後的攻擊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