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宣統元年,清政府設立鑄幣局,統一發行銀幣。中國銀圓因為上有蟠龍像,因此被稱為“龍洋”。各式銀圓被稱為“大洋”。發行歷史

實際上,民國初年的中國貨幣是兩、圓並用。因為各銀圓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資本賬結算,仍然會使用銀兩為單位。而由不同的銀圓轉至銀兩,有一定的折讓。直至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圓,才規定所有交易及結賬以圓為單位。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國際銀價出現大幅波動,影響中國經濟。特別是美國在1934年推出的《購銀法案》令國際銀價上升,導致中國銀根短缺、利率急升。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貨幣改革,放棄銀本位,改為發行法定貨幣(即法幣),同時收回銀圓。銀圓於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直至1948年金圓券風暴後,銀圓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中華民國政府並短暫發行等同於銀圓的紙幣,稱銀圓券。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出中國大陸,數個月後,銀圓及銀圓券均在中國大陸進入歷史。
大洋是清末到民國期間各種流通的“壹圓”型銀幣的統稱,基本屬性是: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主要包括: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鷹洋、法屬印支坐洋、日本龍洋、英國站洋、奧匈帝國“大奶媽”、(清朝)各種龍洋、(民國)大頭、小頭、船洋、漢版等,甚至荷蘭的2.5盾、法國/比利時的5法郎等等,也就是說凡是符合這個規格的都可以認為是大洋(這是當時中國政府放任銀幣自由鑄造、流通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