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種中文名:大油芒種拉丁名:SpodiopogonsibiricusTrin.
種別名:大荻、山黃菅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屬中文名:大油芒屬
屬拉丁名:Spodiopogonsibiricus
本分類
木蘭植物門 Magnoliophyta
百合綱 Liliopsida
鴨跖草亞綱 Commelinidae
莎草目 Cyperales
禾本科 Poaceae
大油芒屬 Spodiopogon
另據北川政夫記載,尚有油芒屬油芒Eccoilopuscotulifer(Thunb.)A.Camus,但我們未見到標本。
產地分布
國內分布
產於中國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省區,以華北平原生長最為普遍。湖北分布:主要分布於湖北省的興山,神農架,房縣,黃梅,英山。
國外分布
分布於日本、西伯利亞,在亞洲北部的溫帶區域廣布。模式標本采自西伯利亞。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粗壯較長的根莖,根莖密被鱗片。稈直立,剛硬,高100~150厘米左右,具7-9節。葉鞘無毛或密生柔毛,除頂端者外一般均長於節間;葉舌乾膜質,較硬。截平,長1-2毫米;葉片寬線形,長15-28厘米,寬6-14毫米,無毛或兩面密生柔毛,頂端漸尖,基部漸狹。圓錐花序大而呈長圓形,長15-20厘米,寬1-3厘米,主軸無毛,分枝腋間常具毛,分枝近輪生,下部裸露,排列較鬆散,帶淡紫褐色,上部具1-2小枝,小枝具2-4節,節上具毛,每節具2小穗,一有柄,一無柄,均結果實且形狀相同;穗軸節間及小穗柄的兩側具長纖毛,頂端膨大,小穗柄長約小穗的1/2-2/3;小穗灰綠色至草黃色,長5-5.5毫米,含2小花;基部具長為小穗1/4-1/3的短毛;穎幾等長,第一穎被較長的柔毛,頂端鈍或具小尖頭,具6-9脈,第二穎兩側扁,背部具脊,頂端具小尖頭,無柄小穗的第二穎常具3脈,除脊的上部及邊緣具長柔毛外,其餘均無毛,有柄小穗的第二穎具5-7脈,遍生柔毛;第一小花雄性,外稃幾與小穗等長,卵狀披針形,具1-3脈,上部具微毛,內稃稍短,具3雄蕊;第二小花兩性,外稃稍短於小穗,頂端深裂,裂齒幾達基部,約為外稃的2/3,裂齒間伸出一芒,芒長1-1.5厘米,中部膝曲,芒柱扭轉,內稃稍短於外稃;雄蕊3,花柱二裂,柱頭紫色。穎果長圓形,長約0.5毫米。開花期秋季。
生存環境
喜生於向陽的石質山坡或乾燥的溝谷底部,在東北草原的一些類型中也有分布。生長迅速,特別在向陽坡或草甸草原,可以形成小片單種群落,也散生在固定沙丘上。在森林區的陽坡,森林破壞和撂荒後可以大量生長,成為植被演替的一個階段——根莖禾草階段。對土壤要求不嚴,在乾旱貧瘠的土壤上也可以生長良好。耐鹽鹼性差。海拔600~1500m。本品種基本均為野生。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大油芒屬中寬葉禾草。再生性強,返青早,在東北4月初開始發芽,7月抽穗開花,8月中旬種子成熟。
飼用價值
大油芒是一種比較高大的牧草,可以放牧也可收割,營養成分中等。早春草質幼嫩,馬、牛、羊均最喜食,隨著粗纖維的增加,適口性降低,到晚秋草質變硬,馬、牛、羊很少採食。植株高大,產量很高,每公頃可產青草3750~5475千克。收割應在花前期進行,因基部莖粗老,留茬高度一般以10厘米為宜。一千克開花期的大油芒,含有水分74克,乾物質926克,粗蛋白質50.5克,粗脂肪17克,粗纖維 298.8克,無氮浸出物576.3克,粗灰分57.4克,可消化蛋白質32 g以及總能量4.12 Mcal。
相關物種
白玉大油芒SpodiopogonbaiyuensisL.Liu
滇大油芒SpodiopogonduclouxiiA.Camus
長花大油芒SpodiopogongrandiflorusL.Liu
瀘定大油芒SpodiopogonludingensisL.Liu
寡穗大油芒SpodiopogonpaucistachyusL.Liu
分枝大油芒SpodiopogonramosusKeng
箭葉大油芒SpodiopogonsagittifoliusRendle
台南大油芒SpodiopogontainanensisHayata
絨毛大油芒SpodiopogonvillosusL.L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