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汾古村

大汾古村

大汾古村,隸屬於浙江省台州市臨海市杜橋鎮,主要種植水稻等農作物。

基本信息

簡介

大汾古村位於臨海市杜橋鎮,大汾舊名大芬,南宋嘉定十六年間已稱。以此地鳥語花香,芬芳馥郁,故命“大汾”。後地水分二支環流,李姓當居其中,取名“分川”,後又作“汾”稱。再後來,因此地累代文人之盛,田賦之饒,山水盤曲獻秀效靈,亦命名“汾川”。1956年,行政村區劃調整,處在西向的大汾叫汾西村,坐落在東邊的大汾就稱汾東村。

歷史

大汾聚居李姓,肇始於唐僖宗年間。據明萬曆元年(1573)應明德撰李岱墓志銘:“先世陝西西安人。祖鼻諱素立,由唐明州(寧波)刺史,以夷人市舶事濱海,過台境,遂家台之大汾鄉。朱閣門第,著於時。宗主以椒房之戚,特書‘經畲’名堂。曆元至今,食指繁衍,雖歸濱海沃野,平原喬木,陰連二十餘里,誠巨族也”,這是對李姓遷居到這裡後,繁衍生息,帶來古村落人氣興旺、世代簪纓房子、富甲一方的生動描述。整條長長的古街,又稱“丁字街”,東西延伸,均是用方方正正的青石板鋪地。一條汾水小河,貫穿而過,水流淙淙。橫垮的騰蛟石橋,古樸小巧。環列在古街兩側的古宅,鱗次櫛比,狹窄幽長。按地段可分為東宅、中宅和西宅。至今尚存豪門富紳的清代老宅,青磚、粉牆、黛瓦,雅致古樸。還有汾東的朝東屋、三份里;汾西的三透屋、後宅里。大宅院內,透透相連,門樓山牆、窗楣、尾脊、房梁、堆塑、天井,都無聲地展示著精心的設計和完美的手藝,為村落文化增添了古意。說大汾古民居建築群,是椒北建築史上一枚奇葩一點也不過分,構建成的五坊、一廟、一祠、一院、一閣等各類建築布滿浮雕、楹聯、名匾、石雕等,結構精巧,裝飾別致,典雅壯觀。汾西村有明正統六年(1441)十一月,賜義民李原和的一對擂門石鼓尚存立在義民莊燕窩屋前;汾東上丁橋側立嘉慶年間的項氏節孝坊、王氏節孝坊及文昌閣前立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余氏節孝坊,紋飾雕刻精細,整體勻稱健挺,氣勢宏大。汾東的李氏宗祠,道光二十六年(1846)禮制建築,分設山門、戲樓、大殿、西廂,其間的雕刻、漆繪、彩塑,雅致清新,無不透出建築藝術的風韻。祠中鐫刻有嘉慶二十年(1815)的《李氏中興碑記》和鹹豐六年(1856)的《繩其祖武》碑刻,顯彰李氏氏族淵源的歷史。毗鄰祠堂西首始建於康熙十二年(1673),重興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大汾東嶽廟。每逢古歷正月初二,此廟都要舉行規模宏大的迎佛和演戲活動。這一天,鼓樂喧天,炮聲隆隆,觀眾人山人海,熱鬧異常。在大汾古建築群中,書院群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這與李姓先祖倡導的“以農為本,耕則安居樂業;以讀為進,學以教化優則仕”的耕讀觀念分不開的。著名的汾東三份里,總稱“麟鹿草堂”,台門首立科舉高中旗桿石,左右分立以示顯彰,大紛歷代名士顯宦皆發榮於此。朝東屋和後宅里廳堂內,張貼過的清代科舉高中捷報,至今依稀隱露。清嘉慶二年(1797)貢士李仲契約李季蘭創建文昌閣,前建魁星樓,後立鄉義學。道光九年(1829)由李涉雲、李安邦創建“賓賢書院”。民國三十年(1941)中秋始建的富紳李彥兵“玉溪小築”豪宅前,建有三層高樓的“耘書樓”,旁築“友廬”建築群。民國二十三年(1934),鄉紳李召甫創辦椒北私立中學。村中珍藏始修南宋淳祐十年(1249)的《汾川李氏族譜》,收錄李氏徙居人口文字檔案、地域鄉土歷史研究的小史,延續傳誦李氏秩事和村落歷史文化。大汾悠久的耕讀傳統孕育了一批批進士、舉人,致使歷代文人輩出、科第不絕。據《臨海縣誌》立傳和分錄的,宋有李國兵、李承騫、李端修、李留芳;明有李原妥、李瑗、李原和、李宋靖;清有李廷機、李廷槐、李芸、李國泰、李鏐、李承謙、李舒華、李涉雲、李繞汾、李肇桂;民國有李召甫、李壽松、李壽鶴等鄉賢民哲。此外,還有貢元、歲貢、守備、千總、布政司理問、殿中監丞、翰林院檢討、教諭、訓導、主簿縣令、民事長、鹽大使等官宦人家,雲集於大汾。清、民國的大汾街,店鋪林立,買賣興旺。汾東有杏林南北雜貨店、利生堂藥房、李久和銀樓、陳公裕南北發兌、李同豐千張煤油、萬生堂藥號、絲線店、鹹貨行、米街、打米廠、豆腐坊……汾西有恆春南北雜貨店、壽生堂藥房、喬慶和藥店、周日恩染坊、永裕當鋪等。汾東五、十,汾西三、八為集市日,做市熱鬧,交易繁盛。清吏員劉廷璣,康熙年間兩度任杜瀆場鹽大使,路宿大汾對遷界展復後抒“海門渡江宿大汾”詩:“雙峙雄關鎮一門,片帆飛破晚潮痕。數千里外全通海,十五年前未有村。到處晴間山色靜,中宵夢斷水聲喧。余氛掃盡歸來好,雞犬桑麻萬姓屯”,這是他對大汾水鄉風貌的寫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