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汾城
,顧名思義,也就是汾河岸邊的城邑。所謂“汾城”又名臨汾城,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城邑,其舊址在今襄汾縣南端與新絳縣交界處的晉城村。《史記·秦本紀》中:“(秦昭襄王五十年)益發卒軍汾城旁”即指此地。西漢因在此置臨汾縣,縣域包括今新絳縣和襄汾縣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分臨汾縣北境設泰平縣,縣治即今襄汾縣古城鎮。北周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諱,改為太平縣。唐貞觀七年(633年),太平縣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鎮。
1914年1月,山西省在全面調整省內區劃地名期間,鑒於當時全國已有3個太平縣,所以決定啟用太平縣境內的古地名“汾城”,改名為汾城縣。1954年,襄陵縣(設於西漢,因晉襄公陵墓所在而得名)與汾城縣合併後稱襄汾縣。同年10月14日,縣人民政府駐地遷到史村,即今襄汾縣城。千百年來,襄陵縣和太平縣沃野連屬、經濟富庶,人民勤勞敦厚、安居樂業,素以“金襄陵,銀太平”並稱於世。
所轄行政村
襄汾縣轄鎮。縣政府所在地。1961年設汾城公社,1984年建鎮。位於縣境西南部,面積82.1平方公里,人口3.8萬。臨新路過境。轄西中黃村、南中黃村、程公村、李果村、張高、薛莊、尉村、三公村、太常村、北高一、南高一村、大有村、孝村、良陌、高家莊、汾陽嶺、阜育村、定興村、單家莊、南關、西圪塔、東坡、東關、城內、北關、長子頭、北中黃27個村委會。主要工業產品有焦炭等,農產品以小麥,棉花為主,盛產蘋果。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43491 |
男 | 22027 |
女 | 21464 |
家庭戶戶數 | 1028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43253 |
家庭戶男 | 21896 |
家庭戶女 | 21357 |
0-14歲(總) | 12548 |
0-14歲男 | 6604 |
0-14歲女 | 5944 |
15-64歲(總) | 28005 |
15-64歲男 | 14069 |
15-64歲女 | 13936 |
65歲及以上(總) | 2938 |
65歲及以上男 | 1354 |
65歲及以上女 | 158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42722 |
新農村建設
硬化街巷25.8萬平方米,2007年,又硬化農村街道32000平方米,新建支部活動陣地7個,安裝調頻廣播20個,建甲級衛生所32個,科技服務站18個,便民店40個,老年活動中心12個,新建舞台2個,省級園林生態推進村4個,全鎮新農村建設向著“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高層次邁進。
經濟發展
汾城是個農業大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這裡的經濟發展進入了又好又快的新時期。農業生產形成了以蘋果、小麥、秋糧、小雜糧為主的四個支柱產業,工業發展從無到有,淘汰落後的五小企業,產品不斷更新換代,效益逐年提高。林業、交通、科技、教育、衛生、文化以及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形成了多元化結構的新格局。
2011年,我鎮以提升民眾幸福指數為己任,強力實施“三鎮”建設,克服工作頭緒多、任務繁重、資金短缺等困難,化解矛盾,開創了各項工作的新局面。2011年,我鎮在司法、信訪、計生、文化、宣傳、統戰、婦聯等多個方面,先後獲得省、市、縣各類表彰獎勵十餘項,在年初召開的全縣三級幹部大會上,我鎮再次邁進全縣綜合實力先進單位的行列,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隆重表彰。
——現代農業建設實現新發展
2011年,我鎮按照建設四個萬畝特色農業基地的戰略目標,著力建設萬畝優質蘋果基地、萬畝蔬菜基地、萬畝乾果經濟林基地和萬畝中藥材基地。全年我鎮共栽植核桃、花椒57萬株、9000畝,發展大蔥和三櫻椒等露地蔬菜6000餘畝,發展黃瓜和西紅柿等大棚蔬菜2000餘畝,建設蘋果基地3個,面積達到1萬畝,種植各種藥材8000餘畝,四個萬畝特色農業基地的雛形初步形成。同時,圍繞全縣“一村一品”建設的要求,我鎮完成了20個專業品牌示範村的申報工作,為全鎮現代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農村建設呈現新特點
2011年,我鎮在繼續抓好“張高——李果——西中黃”循環圈基礎上,鞏固延伸“程公——孝村——吳興莊——良陌——高家莊——東坡”循環圈建設,重點建設推進了吳興莊、良陌、高家莊、東坡四個省級社會主義新農村重點推進村的建設任務,建設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亮點村和文明村,全鎮的新農村建設水平顯著提高,呈現出特色明顯、連片發展的特點。
—— 民生建設工作實現新突破
2011年,我鎮堅持把民生建設這個根本牢牢抓在手上,圍繞解決人民民眾生產生活中的“八難”問題,結合“一事一議”和新“五個全覆蓋”工程等惠民政策,加強和諧汾城建設。全年各村街巷硬化總長度達到了80公里、28萬平方米,建成19個農家書屋、14個文體廣場、13家農村便民連鎖商店,收繳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金288萬餘元,全鎮2.63萬人參加新農保。我鎮共為 大病、分娩和慢性病患者 975人次, 報銷金額367萬餘元,為全鎮90% 以上的民眾建立了健康檔案,為4000餘名參合農民進行了免費體檢。2012年全鎮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7%。我鎮完成了中國小校舍安全改造任務,中考成績明顯優於往年。 全鎮打機井6眼,鋪設管道1萬餘米,擴澆耕地面積8000餘畝。我鎮還完成了 1萬餘噸 愛心煤發放任務,為6408名60歲老年人發放養老金211萬餘元,為37戶困難民眾進行了危房改造,計生雙服工作也取得了好的成績。
—— 社會管理創新顯示新亮點
2011年,我鎮按照“創新社會管理,發揮三個作用”的工作思路,緊緊圍繞建設“和諧汾城”的主題,充分發揮說事室、智囊團、人才資源三個作用,在社會管理機制、方式、方法上進行了大膽創新。一年來,我鎮各村說事室先後化解各類民眾矛盾糾紛150餘起。說事室真正成為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壓器和助推器,成為和諧汾城建設的重要內容;各村都成立了智囊團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一村一品等工作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安全生產工作開創新局面
2011年,我鎮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先後開展了春節安全隱患大排查、各行業專項整治行動、打非專項行動、安全生產百日大會戰等不間斷、多方面的安全檢查行動,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把企業安全緊緊抓在手上,防止了企業安全事故的發生。我鎮還進行了5次地毯式民爆排查行動,開展了食品安全、農村危房、農村宴席、夏收防火、校園安全等多方面的安全大檢查,查出問題,責任到人,立整立改,根除隱患。去年,我鎮沒有發生一起安全責任事故。
——城鄉環境面貌發生新變化
2011年,我鎮把城鄉環境清潔工程作為全鎮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提高標準,提高要求,平時抓,抓平時,認真執行檢查評比制度,督促各村落實衛生長效管理機制,抓好日常保潔,抓好平時管理。同時,我鎮加快環城綠色景觀走廊建設步伐,下大力氣統一了臨夏線和府前街店面的牌匾300餘塊,保持了所有過境我鎮的省、縣道路周邊的環境清潔,全鎮營造了乾淨整潔、文明有序的人居環境。
——歷史文化名鎮建設邁出新步伐
2011年,我鎮恢復成立了龍門書社,舉辦了半山書社書畫展,通過建設百米古建築群文化長廊、加強古建築群的保護開發,啟動《汾城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編制》編著和全省百鎮建設的申報工作,配合完成了社稷廟和洪濟橋的修復工程,進一步提升了全鎮的文化品位和影響力;通過開展春節文化系列活動和三月十六尉村跑鼓車節,發揚傳統文化,豐富民眾生活,促進了全鎮文化事業的繁榮。
發展狀況
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891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35641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80元。農業方面,投資630餘萬元,對原賈崗井灌區和北中黃、三公等村的洪水渠進行了改造、清理和修繕;投資450萬元,解決了車口、高莊、東坡等村的人畜飲水問題;林業方面,完成四旁植樹45萬株,綠化原賈崗路8公里。完成沿西山6個村嫁接皂莢30萬株,單家莊、定興溝片林500畝、5萬株,三公、尉村、北賈崗核桃1500畝栽植任務,完成了1.5萬畝荒山林權制度改革,完成了南中黃、北中黃生態村建設;畜牧業方面,保持了穩定發展的增長態勢,全鎮現有大牲畜500餘頭,豬2萬3千餘頭,雞47萬餘只,兔8萬餘只,各類養殖廠1523個,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養殖村8個,成立養殖合作社3個。
旅遊景點
汾城的學前塔,北膏腴的大磚塔,太常九龍溝的普救寺塔,西圪瘩的金代大鐘,北膏腴的北魏大鐘,文廟的碑 林…… 置身此間,使你穿越時空,品味古縣城文化的濃厚積澱,縣城西三華里的孝村,安睡著古代英雄李牧將軍。這些,都充分說明太平古邑汾城是個旅遊覽勝的好地方。
2007年,汾城鎮在原申報取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的基礎上,經過努力,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申報成功,向社會亮示了名牌,展示了古鎮雄風,為汾城今後的發展注入了不可估量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