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截止2007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5,188.00畝(其中:田1,077.00畝,地4,111.00畝),人均耕地2.05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19,757.3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187.6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27畝,主要種植核桃、桃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50.00畝,其中養殖面積0.00畝;草地0.00畝;荒山荒地1,825.00畝,其他面積44,919.70畝。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話,無路燈。全村有358戶通自來水,有147戶飲用井水,有4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8.53%)。有553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51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92.22%);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0戶(分別占總數的81.37%、72.33%)。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委會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尚有5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未通公路;村委會駐地距離最近的車站15.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5.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1輛,拖拉機45輛,機車62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077.00畝,有效灌溉率為20.7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0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9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1戶。全村有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0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2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4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5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核桃、茶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5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4.49%。該村發展甘蔗特色產業,大力發展核桃、膏桐產業。人口衛生
截止2007年底,該村有農戶553戶,共有鄉村人口2518人,其中男性1248人,女性1234人。其中農業人口2518人,勞動力1024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佤族、彝族混居地),其中佤族564人,彝族35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3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0個,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文化教育
截止2007年底,該村建有國小3所,校舍建築面積1,121.00平方米,擁有教師12人,在校學生207人,距離鎮中學15.0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49人,其中小學生269人,中學生80人。基層組織
截止2007年底, 該村建有1個黨支部,下設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2人,少數民族黨員20人,其中男黨員58人、女黨員4人。該村黨支部1999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文書組成,下設1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6人。
人文地理
水煙桶:本地男人用來抽菸的工具。馬幫:由於道路不通,車輛無法運輸,就出現成群結隊的馬、騾子,來運輸各種物品。
這裡居住著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佤族,他們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新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