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從元朝到明朝,前後歷經3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較長的封建王朝,這段時間內中國的地圖學發展雖說沒有新的重大發展,但在傳統的編制方法上日趨成熟,圖種也漸增多,開始出現了全面表示全國山川城鎮的地圖,還有不少用於軍事防務的軍事防務圖,其中包括首次出現的沿海防務用的海防圖、江防圖和用於治理水利用的河防圖與航海用的航海圖等。這時的地圖內容多貫徹一套基本的特點:
1、以本國為主,外國作映襯。
2、以傳統的計里畫方法為數學基礎。
3、注重河流、山川的表示精度。
大明混一圖屬行政區域圖,成圖年代為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彩繪絹本,圖幅尺寸為386×456cm,是一幅大掛圖,圖內主要表示明朝及鄰近地區的各級居民地、山形、河流及其相對位置。居民地均以地名加框的方法定位,其框用不同顏色區別內外所屬。此圖繪製精美,內容豐富,是一件國寶級的珍貴文物。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這幅明代世界地圖,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歐洲,南括爪哇,北至蒙古,是我國目前已知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圖。
《大明混一圖》全圖沒有明顯的疆域界限,僅以地名條塊的不同顏色,來區別內外所屬。圖中著重描繪了明王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池、邊地島嶼以及古遺址、古河道等總計一千餘處。
在《大明混一圖》上,歐洲和非洲地區描繪得都很詳細,繪製得也很規整,而且筆法流暢。非洲大陸位於這幅地圖的左下方,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接近尼羅河和奧蘭治河,突出部分的山地與德雷肯斯山脈的位置吻合。地圖中還顯示在非洲大陸的中心有一個大湖,這可能是根據阿拉伯的傳說繪製的。因為在傳說中曾寫道“撒哈拉沙漠以南更遠的地方有一個大湖,其面積遠大於裏海”。地圖上南部非洲的好望角,海陸線條精美,形制一目了然,不由使人聯想到當年鄭和下西洋,萬船揚帆,繞過非洲好望角遠征西方,開創古代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
有意思的是,在這幅明代地圖上,貼滿了密密麻麻的滿文標籤,原來,清政府取代明王朝後,將這幅圖內1000餘個漢字地名,全部按等級貼蓋上大小不同的滿文標籤,表明滿族人正統治著華夏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