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王揭秘

大明帝王揭秘

因此,可以認為,對朱元璋晚年的殘暴不能簡單地否定。 對於朱元璋晚年殘暴的心理,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除了同意朱元璋如此做是為了“保社稷”之外,還有一種看法認為,這是出於他多疑的性格。

簡介

大明帝王揭秘
大明帝王揭秘
作者:歐陽家悅
原價:35.00元
總頁數:310頁
出版日期:2006-1-1
出版社:百家出版社
裝幀:平裝(無盤)
大小:26×170×229毫米
ISBN:7807034432
書友會書號:86794
|語言:中文
重量:540克

內容節選

晚年殘暴之謎 朱元璋以威猛治國,嚴刑峻法。洪武四大案牽連數十萬人眾,文字獄更是以令人荒唐可笑的原因殺掉眾多文人。滿朝文武人心惶惶,不可終日,每次上朝之前便與家人相告別一次,因為不知下午回家腦袋是否還在脖子上,有的甚至裝瘋賣傻以求餘生。朱元璋因此也落得個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的暴君之名。 開國皇帝殺功臣,一向是敏感話題。由於與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開國元勛的特殊貢獻與特殊地位,勢必形成相權與將權分割皇權的現象,這對於朱元璋這個權勢欲極強,又有政治手腕的皇帝而言,是無法容忍的。他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權旁落,而那些文臣武將們以為開國有功,趾高氣昂,飛揚跋扈,如果不加以制服,那么他的子孫繼位之後,局面將會不可收拾。這樣,矛盾激化了。於是,朱元璋在並無反叛跡象時精心策劃了一場又一場大屠殺,為了顯示殺戮的正確,把被殺的人一概加上“胡黨”、“藍黨”的帽子。朱元璋抓住兩個有把柄的實權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將軍藍玉先後開刀,然後蔓延株連,把那些威脅、削弱皇權的開國元勛,以及那些並不威脅、削弱皇權的開國元勛,不分青紅皂白地統統處死,形成明朝初年政治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一頁。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開國戰爭中,除表現出了傑出的軍事、政治才能之外,還主要依靠了一批優秀的武將文臣,因此他深悟“武定福亂,文致太平,文武兼備,事乃得濟”之理。但是他晚年殺戮了眾多的功臣宿將,與他開國之時的做法完全不相同。朱元璋的晚年為何如此殘暴? 一說朱元璋殘暴不為別的,只為社稷。當年帶領文臣武將打天下時,他們是太祖的左膀右臂,而建國之後,則成為太祖的一塊心病。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退位在即,而太子仍很文弱,不能不令朱元璋痛下殺手,顯示出政治家陰險毒辣的一面,所以說朱元璋的殘暴不在於其本人,而在於他與別人位置的不同,他坐到了皇帝的座位之上,要保皇位,必須痛下殺手。 還有人認為,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弄清威猛治國這四大案中的人真的都是因冤枉而死的嗎?仔細分析這四大案,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主要是對開國功臣的剪除。當時隨著全國統一大業的完成,一些開國元勛、文臣武將恃功傲世,驕橫跋扈,貪贓納賄,結黨營私的不法事情時有發生。為了鞏固朱明王朝的統治,為了確保大權不旁落,朱元璋只得使昔日的患難兄弟、依仗的爪牙,成為他今日刀下之鬼。胡惟庸獄案和藍玉獄案,史稱“胡藍黨獄 ”,前後達14年之久,被誅殺者5萬多人,開國元勛,文武耆舊,幾乎被朱元璋誅殺殆盡。這些大獄之興,既是朱元璋鞏固其統治、加強皇權的必然方針,也是這些功成名遂的文武大員們恣意專橫的下場。 至於空印案和郭桓案純粹就是一場對貪污腐化的嚴厲打擊。官吏的貪橫,無止境地的剝削,也就不能不迫使饑寒交迫的人民起來反抗,“官逼民反 ”,為了緩和封建統治階層和廣大勞動人民的矛盾,鞏固統治者基礎,朱元璋對地方官貪污害民的,集中力量、全面大規模地加以無情地打擊是勢在必行的。 對於文人,朱元璋曾有一條特別法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啟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意思即是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只能被殺。由於朱元璋認為“世亂則用武,世治宜用文 ”。除過一部分文人被朱明朝廷所用外,部分士大夫不肯為朱元璋所用,朱元璋便用特殊的法律、監獄、死刑,以致抄家滅族一套辦法,強迫他們出來做官。一方面一部分人不肯合作;另一方面新朝又非強迫他們出來合作不可,這樣便展開了統治階級內部另一方面的長期流血鬥爭。結果,一部分封建文人不滿意朱元璋的統治,朱元璋也痛恨這些人膽敢抗拒,用盡一切方法鎮壓,這種對立形勢越來越顯著了。在不知不覺中,朱元璋開始特別注意文字細節和他自己出身經歷的禁忌,吹毛求疵,造成了洪武時代的文字獄。但是幾乎每個有名的皇帝,都有過或多或少的文字冤案,如康熙、乾隆等。 因此,可以認為,對朱元璋晚年的殘暴不能簡單地否定。他作為一個開國皇帝,不但統一了全國,發展了生產,使社會歷史向前推進了一步,在吏治方面,對貪官污吏的懲治極為嚴酷,使吏治也多有建樹。但是,他整頓吏治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朱家王朝,他區別官吏是非標準是憑個人意志,因此往往剛愎專斷,殘暴地過多地濫殺官吏。 對於朱元璋晚年殘暴的心理,學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除了同意朱元璋如此做是為了“保社稷”之外,還有一種看法認為,這是出於他多疑的性格。他生性古怪,往往無中生有,牽強附會,分明是故意找茬子,顯示出“稍有觸犯,刀鋸隨之”的暴戾乖張。 這些說法皆有理有據,但是保權和多疑的性格古怪是聯繫在一起的,正是由於其所處的位置而變得多疑。儒學講究修身、齊家、平天下,總覺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以,總想管點事、多點嘴,看不慣的,以為不合乎“ 禮法”的,就滿腹牢騷,不能說,但又忍不住發?/font>

編輯推薦

燕王朱棣如何取得“靖難之役”的最終勝利?明朝嘉靖皇帝時期的“壬寅宮變”又是怎么回事呢?陳圓圓晚年的歸宿究竟在何處?孝宗朱祐樘可能是中國皇帝中惟一實行一夫一妻制的帝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本書為你詳盡地展現了統治中國歷史276年的明朝使六帝爭奪皇位的血腥鬥爭和專制殘暴統治,演繹出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和迷案。本書揭示的迷案撲朔迷離,詭譎多變;講述的故事驚心動魄、曲折離奇,是一部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極富欣賞價值的歷史揭密之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