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集鎮輻射範圍為譚家河西南部的六個行政村及周圍湖北省的三個行政村。坐車沿S224省道前往大廟畈,從平靖關關口至大廟畈之間20多里的路程中約有10餘里的路段屬湖北省管轄。據史志記載,在信陽古驛路經過的南部村鎮線上,其中一支是由西雙河向西南分支,經董峰寺、土門、大廟畈、黃土關入湖北境。可見大廟畈是信陽古驛站之一,且正處於豫鄂兩省的交界處,其地理位置的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在大廟畈街的西南外高壘上,古時建有大型寺廟一座,其始建失考。街道所處的位置在當地俗稱為“畈上”,“大廟畈”的由來大概即緣於此,其寓意為畈上有一座大廟,街道即緣廟而建。據記載,古廟內有清鹹豐年間所立的禁宰耕牛碑,廟外有舉人張四象撰文的免夫碑。在大廟畈街不遠處的西山上,當時另建有兩座寺廟,即落鍾寺和火燒寺。落鍾寺相傳為江西德安府某寺鐘飛落其地,因建寺而得名。而火燒寺則因其寺僧不守法紀,盡幹些欺男霸女之事,且寺僧個個武藝高強,官兵無力緝拿,只好以火燒其寺,因而得名。今兩寺皆已全毀,惟有地上殘存的石版、石蹬依稀可見。大廟畈寺廟在近幾年得以捐資重修,內有佛像10多樽,廟外大門旁現存有清鹹豐年間所立的董公碑一塊,董公碑是當地人民為紀念明代大臣董威為信陽人民免除麥季皇糧而立的一塊功德碑,至今字跡清晰,保存完整。
發展
大廟畈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既為古道驛馬的歇腳之處,又是當地百姓的趕集貿易之所,因而在當時也曾呈現出一片繁華的景象。鎮子上建有鐵廠,所生產的鐵鍋在當時遠近聞名,由腳夫挑至信陽等地銷售。街上還有鐵匠鋪、篾匠鋪、布匹店、裁縫店、米坊、油坊、騾馬市等等。古街道建築也是別具特色,南街是清一色的木質建築,木牆、木門、木格窗,灰瓦,有的還建有閣樓,雕樑畫棟,蔚為奇特。大廟畈老街現存有木質門面房10多間,不過多已破敗不堪,其餘的皆已損毀,或已變成現代建築,如今,我們只能從那些斷壁殘垣中去回味一下它往昔的輝煌了。
2005年在信陽市溮河區譚家河鄉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大廟畈六個自然村莊的農民長期以來都是以食用菌生產為主(黑木耳種子)銷往外地,農民的生活及經濟來源為依託。到現在為止,經統計:大廟畈農民做食用菌產業戶265餘家(不包括農村鄉下散戶)實際生產黑木耳種子1728.5萬斤。現己銷售573.5萬斤,農戶家中現余約1150萬斤,如有需要食用菌種,可與以下農民聯繫,大量供應。
大廟畈農民:朱中保劉承彥楊澤濤潘中國胡小軍
溮河區個私協大廟畈菌種行業分會會員:姚中福胡小軍周繼剛周以勇楊大地楊磊楊天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