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鋪恐龍墓

大山鋪恐龍墓

大山鋪恐龍墓位於我國四川省自貢市的大山鋪恐龍化石地點,以其埋藏豐富、保存完整而令世人矚目,因此有些科學家把大山鋪形象地稱為“恐龍公墓”。

基本信息

大山鋪恐龍墓

大山鋪恐龍墓大山鋪恐龍墓

1977年,在自貢市郊的大山鋪發現了一個化石點,面積約17000平方米,現發掘了不到1/6的面積,出土了大量的侏羅紀中期的恐龍類及其它共生的脊椎動物化石,因而大山鋪就有了“恐龍墓”之稱。

位於我國四川省自貢市的大山鋪恐龍化石地點,以其埋藏豐富、保存完整而令世人矚目,因此有些科學家把大山鋪形象地稱為“恐龍公墓”。

大山鋪恐龍墓不是只有一種恐龍,而是有多種恐龍,還有其它動物。恐龍中以蜥腳類為主,也有鳥腳類,肉食龍和劍龍。其它動物有魚類,龜鱉類,蛇頸龍,翼龍及鱷類等。這些動物的化石骨胳有完整的,有零散的,它們重疊堆積,交錯橫陳在一起。這個"墓"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經歷了較長的時間。動物的屍體多數是從別的地方被水"搬"到埋藏之地的,但搬動的距離不是很遠,否則就不會有較完好的化石骨架了。

“恐龍公墓”的形成

1 )原地埋藏論

這個理論由成都地質學院岩石學教授夏之傑提出,其根據是岩石學以及恐龍化石的埋藏特徵。
大山鋪恐龍的埋藏地層在地質學上屬於沙溪廟組陸源碎屑沉積,以紫紅色泥岩為主,夾有多層淺灰綠色中細粒砂岩和粉砂岩,屬河流相與湖泊相交替沉積。也就是說,在1億6千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期,大山鋪地區河流縱橫、湖泊廣布。
這樣的自然環境,再加上當時溫和的氣候條件,使得這裡完全成為了一個恐龍生存繁衍的“天堂”,成群結隊的各類恐龍生活在這片植被茂密的濱湖平原上。
但是,很可能是由於食用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大批的恐龍中毒而死,並被迅速地埋藏在較為平靜的砂質淺灘環境裡,還沒有來得及被搬運就被原地埋藏起來,因此形成了本地區恐龍化石數量豐富、保存完整的埋藏學特徵。
這個理論因符合埋藏學原理而顯得很獨特,但是它還是使人感到證據不足,因為當時大山鋪地區的植物的砷含量的平均背景值是多少?能夠致使恐龍猝死的砷含量又是多少?分析砷含量時的取樣是否有代表性?這些問題依然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2 )異地埋藏論

大山鋪恐龍墓大山鋪恐龍墓

這個理論認為大山鋪的恐龍是在異地死亡後被搬運到本地區埋藏下來的。其證據包括:

(1)如果是原地埋藏,無疑應該大多數是完整或較完整的個體,而事實恰好相反,本地區恐龍化石雖然已經發掘採集了100多個個體,但其中完整
或較完整的僅有30多個個體,大約只占總數的五分之一。

(2)綜觀化石現場,除埋藏豐富、保存完整容易被人發現的特徵外,有一種不易被人所注意的普遍現象是,靠近上部或地表的化石較破碎零散,大都是恐龍的肢骨,而且很像經搬運後被磨蝕得支離破碎的樣子;同時越是接近上部岩層,小化石越多,如魚鱗、各種牙齒遍及整個化石現場,翼龍、劍龍與蛇頸龍的椎體也十分零星,並具有從南到北依次從多到少的分布規律。下部岩層則幾乎都是體軀龐大的蜥腳類恐龍,保存都不完整,很明顯是經過搬運後的結果。

(3)礫石層的發現是研究沉積環境的重要根據。大山鋪發現的礫石均位於化石層的底部,從其特徵判斷是經過搬運的產物,可能與恐龍化石群的形成有密切關係。

3 )綜合論

多數的科學家認為,大山鋪恐龍公墓中大部分化石是搬運後被埋藏下來的,也有少部分為原地埋藏,因此這是一個綜合兩種成因而形成的恐龍墓地。

本區恐龍與其它脊椎動物為何如此豐富?如果只有恐龍一個家族在此埋藏,兩種理論可能都比較容易理解,但是除恐龍外,這裡還有能飛行的翼龍以及水中生活的蛇頸龍、迷齒兩棲類等等,它們的生活環境看各不相同。

地質研究證明,侏羅紀中期的大山鋪是一個洪泛平原,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也可能和現生動物一樣,對生活環境具有明顯的選擇性。

恐龍中性情溫和的蜥腳類恐龍常常成群結隊生活於地形較低的湖濱平原上;

劍龍喜居於距湖濱稍高而常年蕨類叢生的山林中;

大山鋪恐龍墓大山鋪恐龍墓

鳥腳類恐龍以其形態結構輕巧靈活又善於奔跑的特點,活躍於較高的台地上。其它脊椎動物,如翼龍,僅能在湖岸林間作低空飛行。

恐龍與這些脊椎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習性有著極大的區別,但它們為何會集中埋藏到一起呢?大概只能是經搬運從不同地點轉移過來的;但是為什麼又有許多完整的化石骨架呢?這顯然又是原地埋藏的產物。

最後,這種種現象看來只能有一種解釋,即大山鋪“恐龍公墓”的成因是原地埋藏和異地埋藏兩種方式綜合而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