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大宋的人·大宋的事:北宋卷》內容簡介:矯枉過正的結果就是關上一道門,又打開另一道門。自宋朝起,“好男不當兵”就廣為流傳,大宋的滅亡,與其說是來自外敵,不如說是來自自己放棄抵抗的所謂“崇文”。這個轉變,使從黃帝擒殺兇悍的蚩尤,經大秦、強漢、盛唐流傳下來的血性也被閹割,尚武精神的缺失使中國人個個都成了任人屠殺的“謙謙君子”,最終演變成“東亞病夫”!無論如何“澶淵之盟”是個屈辱的城下之盟,更為惡劣的是開了妥協、迷信和談、不抵抗的先例,成為解決和西夏、金國爭端的範本,在簽訂和約時,大宋此後數百年的宿命就已經被決定了。歷史卻也呈現一種別樣的公平:歲幣使契丹群狼不勞而獲,逐漸喪失了劫掠的本能,退化成只會坐享其成成的廢物。到遼興宗時,以往馳騁如風的契丹鐵騎就被西夏連續擊敗,丟盡臉面。每年三十萬的金帛,竟毀掉了一個剽悍的民族!無故的不是鋒利的刀槍,不是縱橫的鐵騎,更不是“神授”的君權,而是人見人愛的花花鈔票!
很多史料說王安石的兒子王雱很是囂張跋扈,但王雱曾勸其父:“您不能容忍接受別人的意見,別人怎么會容忍接受您的意見呢?”這話可絕不是心胸狹小之輩所言。其實王雱才華橫溢,死時剛33歲,著作很多也很有見識。他小時候,曾有人指著關在一個籠子裡的獐和鹿問他:“哪是獐,哪是鹿?”小王雱機智地回答:“獐旁邊的是鹿,鹿旁邊的獐。”這是一個很絕妙的邏輯問題,絲毫不遜色於司馬光的砸缸,可就因為他是王安石的兒子,便被冠以“慄悍陰刻”而默默無聞。歷史,難道都是這樣寫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