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大學課程名稱]

大學語文[大學課程名稱]

我國高校的語文課程幾經沉浮。30年來,課程忽冷忽熱。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國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蘇聯教育模式而取消,1978年,在教育家匡亞明、徐中玉、蘇步青等倡導下,“大學語文”復開。 2006年發布的《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教育部的質量工程為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大學語文立了4個建設項目。在過去,大學語文是得不到這種“待遇”的。

歷史沿革

1904年,癸卯學制,規定國文科為高等學堂必修科,大學堂“隨意科”(選修課)。

1913年,民國教育部頒布《大學規程》,亦規定國文為預科必修課。

1929年,民國教育部再次頒布《大學規程》,規定國文為“一年級學生共同必修科目”,其後大學國文逐漸演變成“大一國文”。

1952年,國內高校進行大規模院系調整,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程從此消失,中斷了近三十年。

1978年,南京大學恢復了大學語文課程,並與華東師範大學聯手重新編定了大學語文教材。其後幾年裡,國內部分高校也相繼恢復大學語文教學,並設為必修課。

上世紀80年代,大學語文發展進入一個小高潮。

上世紀90年代,不少高校開始將大學語文從必修課變為選修課,並減少學時。

1996年,原國家教委高教司提出要求,“希望有條件的學校,要為大學生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並把這門課程的建設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手段”。

2006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要求“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發函,建議各地教委、部屬高校“結合本地區、學校實際,認真做好大學語文教學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後,北大、南開、清華、北航、華東師大等學校馬上採取行動,把大學語文列為除中文系以外的學生必修課。

課程恢復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大一國文”,50年代因教育界模仿前蘇聯教育模式而取消 ,大學語文作為公共課程從此消失,中斷了近三十年。

蘇步青教授1978年發表任復旦大學校長宣言時說:“如果允許復旦單獨招生,我的意思是每一堂先考語文,考後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科目就不考了。語文你都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1978年秋天,南京大學恢復了大學語文課程,校長匡亞明對當時的語文教材不滿意。徐中玉剛剛摘掉“右派”帽子,匡亞明主動和他聯繫,希望兩校合作,編寫一本高水平的教材。

後來他在這本教材的序里說:“大學裡開設語文課,意義重大。馬克思曾經說過,掌握一種語言,就等於掌握一項武器。現在很多大學生,語文水平較低。試問,連祖國語文這一基本武器都不能掌握,如何能正確地理解科學知識和完善地表達科研成果?”

教材編寫

1980年10月,徐中玉所在的華東師範大學與南京大學在上海召開“大學語文教學討論會”,全國二十多所高校參加,經過討論,與會代表制定了教學大綱,擬定了教材篇目,成立了教材編審會,籌建大學語文研究會,並在上海、合肥、濟南、杭州開了四次編選會。1981年2月由徐中玉和匡亞明在上海審定完教材,交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自此,全國部分高校逐漸恢復大學語文的教學。

自1980年我國高校重新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以來,受教育部高教司委託編寫的華師大版《大學語文》已累計印刷1700萬冊,使用的高校達千所以上。 據教育部全國高校中文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去年8月的一項調查數據表明,在目前全國一百多所高校使用的大學語文教材當中,由徐中玉、齊森華主編的各種版本的《大學語文》約占市場的30%

名家觀點

陳垣

陳垣先生在輔仁大學時,親自抓全校一年級國文教學並帶頭上課。當時有的理科學生不認真學習大一國文,先生曾親自動員,提出理科學生若缺乏較深的國文知識,缺乏文字表達能力,自己的科研成果,就無法通順表達出來。

陳垣先生常謂不能教國文,如何教歷史?國文不通的人,如何能讀史書?他親自教大一國文和中國史學文選課,直到20世紀50年代,他雖聲望日隆,年事日高,還堅持不懈。

溫儒敏

我認為“大學語文”主要還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也就是對民族語言、文學、文化的興趣。特別是把以往可能在應試教育中喪失了的興趣重新激發起來,讓學生體味語文之美,人文之美,培養對民族語言文化的親近感、自豪感。應當把興趣的培養放到重要的位置。

同時,不應當忘記“大學語文”還是“語文”,有綜合性和工具性特點,上課應當扣著“語文”能力來講,做讀寫訓練。我不太贊成把“大學語文”上成一般的文學欣賞課,它是一門綜合課。——溫儒敏,山東大學文科一級教授,原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譚帆

華東師大譚帆教授指出,要充分發揮大學語文在培養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學語文課程必須專業化,大學語文教師必須學者化。

所謂課程專業化,不是說把大學語文課程變成專業課,而是說教師要有專業的水平,用專業的眼光審視文學作品,深入淺出,讓學生辨別出文學的趣味,領悟到人文的意蘊。

所謂教師學者化,是指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老師,應該是文學類有關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著名學者承擔大學語文教學任務,20世紀前期大學語文就有名師從教的優良傳統,如沈尹默、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等,新時期的北大、華東師大等高校保持了這一優良傳統。二是已經在從事大學語文教學,應當以成為著名學者作為自己的努力方向。

港台經驗

台灣大學和台灣政治大學都設有母語教育的專門課程,台灣大學設有“國文”課程,台灣政治大學設有“中國語文”課程,在大學本科一年級開設,均為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課。台灣大學的“國文”課程,分兩學期開設,每學期3學分,總計6學分。

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均面向全體本科學生開設漢語教育課程,且均為全校或大部分本科生必修課程。香港大學學規規定:所有本科學生要取得畢業資格,須修習3個學分的“中文進階”類課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