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背景
實踐創新
早在2000年初,“大學科普教學團隊”就率先在重慶大學開設了全國首個大學科普系列課程,包括《諾貝爾獎與創新》、《簡明天文學》、《科學與藝術》、《大學科普》等,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素養的優秀學生。
重慶大學一大批專家在長期的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組建了大學科普教學團隊,還邀請了孫才新院士、李芳昱教授、吳志倫教授等老一輩專家作科普報告,近幾年,大學科普教學團隊又增添了新的力量,如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崔辰州博士,重慶大學青年教師科協主席蔡開勇教授、熊燕博士、劉輝博士等重慶市各高校歸國博士等一批熱愛科普、願意為科學教育做奉獻的青年教師。
為了充分發揮大學的學科資源優勢,結合大中國小科普創新工作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科技創新能力需要,大學科普教學團隊將在各大中國小校開展科技教育工作,探索一條有鮮明特色的科學傳播道路。我們相信,這一創舉將為大中國小校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的發展與提高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也將在全國科普事業的浪潮中開拓出嶄新天地,為重慶、為西南、為全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大學科普教學團隊立足高校豐富的學科資源、學術教育資源,依託大學生蓄勢待發的創新能力,挖掘高等學府蘊含的科學與人文文化底蘊,探索麵向大中國小的科學傳播新模式。大學科普教學團隊由重慶市各高校的歸國博士、青年教師組成,其專業領域涵蓋基礎學科、工程學科和人文社會學科。
創刊理念
《大學科普》雜誌創辦人、總編靳萍在《科學的發展與大學科普》書中寫到:
“第一,大學,是一個人們求知的殿堂。大學的任務不僅要傳承知識、創造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批判知識,追求真理。大學教育應該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專業教育,二是普及教育。因此,大學科普應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的簡稱,在國外有稱公眾理解科學和科學傳播。科普的內容包括了,普及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樹立科學道德五個方面。
第三,大學科普,是一個新興的學術研究領域。它的基本任務在於,不僅要培養大學生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激情,同時也要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科學素質,並使大學生肩負起提高全民科學素養的歷史使命。如果說專業教育是要把大學生培養為“專家”,那么大學科普則是要把大學生培養為“通才”。大學教育的這兩部分內容,共同形成大學的“T”型知識結構模式,成為適應大科學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提高大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階段。”
歷史發展
2000年初,“大學科普教學團隊”率先在重慶大學開設全國首個大學科普系列課程。
2007年6月,《大學科普》雜誌由重慶市大學科學傳播研究會創辦,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主管。
2011年,《大學科普》雜誌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全文收錄。
2017年,《大學科普》雜誌部分優秀科普文章,被哈佛大學圖書館資料庫收錄。
主要內容
期刊介紹
本刊秉承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院士專門為本刊的題詞:“普及科學知識 樹立科學理念”為指導思想,堅持大學科普編委會提出的“五科”理念即“普及科學知識是大學科普的基礎;倡導科學方法是大學科普的鑰匙;傳播科學思想是大學科普的動力;弘揚科學精神是大學科普的靈魂;恪守科學道德是大學科普的準則”;以高端科普、跨學科科普和大眾科普為特色,為廣大讀者傳播國內外科學新發現和技術新熱點;以培育科普創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增強高等學校廣大師生對科學的社會責任感為宗旨。
屬性特色
根據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布的《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中對我國科技期刊進行的分類。《大學科普》屬於其中第五類,即為科普性期刊。
該雜誌特色為報導國際、我國及各地區科學技術發展現狀、突破、展望,科學人物事跡;普及科學知識、提高人口素質工作狀況,各地新成果、新經驗、新技術、新活動、新動態。在視角上重視科學性、先進性、可讀性、實用性、普及性;關注科學與文化、科學與藝術、科學與道德等多學科、跨學科結合。
打破專業局限,跨越專業界限,促進跨學科交流,提倡理、工、農、醫等各專業門類大學生在接受各種各類專業教育的同時,接受廣博的科學哲學、科學技術史、科學技術觀、科學技術方法論等方面的教育。根據大學生的需要與愛好,進行綜合性的科學知識普及教育,具有“通識教育”的特徵。
刊載文章符合黨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法律、條例、規定等,不違反科學道德。結構嚴謹,層次分明,首尾相顧,完整統一;文字流暢,用詞貼切,結論正確,解釋得當,合乎邏輯;圖表使用得當,計量單位符合國家標準,參考文獻著錄項清楚準確。
重點欄目
欄目專題涵蓋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社會科學領域,既可促進學科間的交叉、學術交流,又可將國內外最前沿的技術信息、社會信息等傳遞給客群。
主要欄目如下:
卷首語:特邀其國內的知名專家,為本期的主題撰寫文章,讓讀者對本期的主題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科學前沿:對國內外最前沿的科學發現和成果進行報導,開闊讀者的科學視野,握最前沿的科學研究動態;
科學人物:一個個科學家的故事,一段段動人的傳奇,讀者在了解他們故事的同時,也會為他們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其高尚的精神所深深嘆服;
學術起跑線:主要刊登在校大學生的準學術性論文,為大學生提供一個發表新思想、新觀點,促進學術交流、角色辨析的平台。
大學聯盟:探討高校聯盟作為高校間的一種有效的競爭合作新方式的建設和發展問題。
特約專稿:邀請國內外各學科領域專家學者撰文,剖析學科熱點,解讀學科前沿。
專欄:介紹科研機構的突出學術、科學、技術、科普等成就;
科學反思: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怎樣把科技科學的套用於人類生活,使“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問題進行科學的思考,從中總結經驗並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
科普基地:介紹各地區科普基地,使讀者了解當地科普基地,傳播科普文化,增強公眾科學文化素質。
高校科協動態:介紹高校科協,報導高等學校科協舉辦的重要會議、科普創新活動,發生的重大事件。
好書推薦:為讀者推薦內容充實的、深入淺出的優秀科學讀物。
“青少年科技創新”:為青少年科技創新,提供“大手拉小手”的展示平台。
此外還設有“ 科幻創作”、“ 科普小名詞”、“ 天文奇觀”、“ 名人名言”等欄目。
專家顧問
科學顧問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李曉紅;
中國晶體學會理事長、重慶大學校長林建華;
西南政法大學黨委書記張國林;
西南大學校長張衛國;
四川外國語學院副校長樂勇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總工程師武夷山
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任福君;
中國科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國家軟實力研究院副院長李士;
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潘復生;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等
藝術顧問
許世虎: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畫家。
郭選昌:重慶大學雕塑藝術研究院院長、重慶大學美術博物館副館長、教授。
歷卷回顧
序號 | 期卷 | 科學選題 | 圖片 |
1. | 2019年第1期(總第46期) | 立德樹人 守正創新 引領未來 | |
2. | 2018年第4期(總第45期) | 空天報國 | |
3. | 2018年第3期(總第44期) | 兵器科學與技術(學科代碼0826) | |
4. | 2018年第2期(總第43期) |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測繪學科普專輯六) | |
5. | 2018年第1期(總第42期) | 鎂合金與新材料 | |
6. | 2017年第4期(總第41期) | 機械傳動 | |
7. | 2017年第3期(總第40期) | 用文化來普及科學 | |
8. | 2017年第2期(總第39期) |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專輯五) | |
9. | 2017年第1期(總第38期) | 地球科學 | |
10. | 2016年第4期(總第37期) | 引力波與天體物理 | |
11. | 2016年第3期(總第36期) | 新材料與石墨烯 | |
12. | 2016年第2期(總第35期) |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專輯四) | |
13. | 2016年第1期(總第34期) | 橋都——重慶 | |
14. | 2015年第4期(總第33期) | 發育生物學與組織工程 | |
15. | 2015年第3期(總第32期) | 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 | |
16. | 2015年第2期(總第31期) |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專輯三) | |
17. | 2015年第1期(總第30期) | 極地科考 | |
18. | 2014年第4期(總第29期) | 大學植物園 | |
19. | 2014年第3期(總第28期) | 航空科普 | |
20. | 2014年第2期(總第27期) |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專輯二) | |
21. | 2014年第1期(總第26期) | 消落帶濕地生態學 | |
22. | 2013年第4期(總第25期) | 深空探測 | |
23. | 2013年第3期(總第24期) | 綠色製造 | |
24. | 2013年第2期(總第23期) | 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專輯一) | |
25. | 2013年第1期(總第22期) | 科學教育 | |
26. | 2012年第4期(總第21期) | 天文學與天文科普 | |
27. | 2012年第3期(總第20期) | 中國力學年 | |
28. | 2012年第2期(總第19期) | 高校實驗室安全 | |
29. | 2012年第1期(總第18期) | 學術道德與學風建設 | |
30. | 2011年第4期(總第17期) | 2011年國際化學年 | |
31. | 2011年第3期(總第16期) | 數學科學與數學科普 | |
32. | 2011年第2期(總第15期) | 石油與能源 | |
33. | 2011年第1期(總第14期) | 科學與藝術 | |
34. | 2010年第4期(總第13期) | 重慶市青少年科普創新 | |
35. | 2010年第3期(總第12期) | 材料學科學與材料科普 | |
36. | 2010年第2期(總第11期) | 建築學科學與建築科普 | |
37. | 2010年第1期(總第10期) | 礦山安全 | |
38. | 2009年第4期(總第09期) | 2009年長江大日食 | |
39. | 2009年第3期(總第08期) | 獻禮重慶大學80周年生日專輯 | |
40. | 2009年第2期(總第07期) | 2009年國際天文年 | |
41. | 2009年第1期(總第06期) | 生物流變學的足跡 | |
42. | 2008年第4期(總第05期) | 中國載人航天 | |
43. | 2008年第3期(總第04期) | 中英創業探夢 | |
44. | 2008年第2期(總第03期) | 楊福家院士談科學教育 | |
45. | 2008年第1期(總第02期) | 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 | |
46. | 2007年第1期(總第01期) | 創刊號 |
系列叢書
名稱 | 簡介 | 圖片 |
《萬年的競爭—新著世界科學技術文化簡史》 | 劉夙開設新著科技館。 | |
《德爾斐的囚徒—從蘇格拉底到愛因斯坦》 | “惟心書院”部落格博主李輕舟繪畫物理時空。 | |
《在數字城堡遇見戈爾和斯諾登—江曉原科學評論集》 | 國際名人錄專家江曉原建造百科融匯數字城堡。 | |
《眼睛的奧秘—看見自然的神奇與人類的智慧》 | 中國醫藥研發外包產業知名人李革打開眼睛的窗戶,趣視看自然。 | |
《天問—宇宙的探索與發現》 | “袁位牌”天文望遠鏡正式問世 | |
《鶴舞凌霄—中國試飛員筆記》 | “刀尖上的舞者”徐勇凌手把手教給飛行知識。 | |
《動物世界奇遇記》 |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人湯波約定一場與“新”動物的奇妙邂逅。 | |
《極地征途—中國南極科考日記檔案》 | “中國極地測繪之父”鄂棟臣回憶南極科考的艱 | |
《大國航空—從百年奮發到世紀輝煌》 | 航空“老民工”張聚恩嘮嗑航空那些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