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大吻鰕虎魚體型細小,一般短於10厘米。世界上最短小的脊椎動物要數侏儒蝦虎魚(Trimmatomnanus)和矮蝦虎魚屬(Pandaka)也屬蝦虎魚科,它們成大後也短於1厘米。體型較大的蝦虎魚有擬蝦虎魚(Gobioides)的種類,體長可達30厘米,但這是少有的例外。儘管蝦虎魚本身不是人們的重要食物來源,但它們卻是許多經濟魚類(如鱈魚、黑線鱈、黑鱸和比目魚等)的重要食糧。有些蝦虎魚還是很受水族館歡迎的種類,如短蝦虎魚屬(Brachygobius)的種類等。
蝦虎魚類最突出的形態特徵就是其腹鰭癒合成一吸盤狀。該吸盤的功能與鮣的背鰭吸盤和圓鰭魚科的腹鰭吸盤類似,但在解剖上是十分不同的結構,因此只是趨同進化的結果。經常可以看到野生的蝦虎魚以吸盤吸附在岩石或珊瑚上,在水族箱中它們也很樂意吸在魚缸的玻璃上。
生活環境
蝦虎魚基本上生存於淺海環境,包括潮間帶水坑、珊瑚礁和海草牧場,也大量存在於海水和河口棲息地,包括河流下游、紅樹林濕地和鹽沼地。只有少數種類可完全適應於淡水環境,當中包括亞洲河流中的吻蝦虎魚屬(Rhinogobius)、澳洲沙漠的雷蝦虎魚(Redigobius)及歐洲的淡水蝦虎魚(Padagobiusmartensii)。
習性
次級淡水魚,大多棲息於潭區或瀨區的岩石上,屬底棲魚類。為河海洄游魚種,產沈性卵於河川中游,孵化後,仔魚隨河水漂流入海,長成約2公分後於4、5月再溯河回溪流棲息。肉食性,以小魚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主。分布
台灣特有種,僅見於北部、東部之河川中下游。共生現象
大吻鰕虎魚與掘穴的蝦類共生。蝦負責打理兩者共同居住的洞穴。小蝦的視力不及蝦虎魚,但如果它看見或感覺到蝦虎突然游回洞穴,它便能跟著縮回。蝦虎魚和小蝦總是保持著聯繫,蝦通過其觸角觸碰蝦虎,當有危險時,蝦虎輕拍尾鰭以示警告。這類蝦虎因此有時又叫'看門蝦虎'。代表屬有絲蝦虎魚屬Cryptocentrus,Amblyeleostris等。另一種共生現象可以在鮈蝦虎魚(Gobiosomaspp.)看到。它們都扮演了清潔工的角色,為各種大魚清除皮膚、鰭、口和鰓中的寄生蟲。這種共生關係最令人驚訝的就是許多來到"清潔廠"的魚類在其它情況下會將這樣的小魚當作美味。(如groupers和Snappers)。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