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五禮記碑

大名五禮記碑

五禮記碑坐落在大名縣城東3公里處。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此碑形體龐大,通高11.95米,寬3.04米,厚1.13米,據考證為我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碑。這通碑原是唐碑,是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奉唐文宗之命為魏博節度使何進滔撰寫的德政碑,立於唐開成五年(840年)。北宋末年宋徽宗御做《五禮新儀》,大名府尹梁子美為討好皇帝,竟把柳公權字磨掉,刻了徽宗的《五禮新儀》。梁磨碑時,可能是因碑樓掩蓋,兩側柳公權寫的字才保留下來。歷經千年的侵蝕,這些剩下不多的字跡,仍可辨出剛勁秀麗的柳體風格。

簡介

大名五禮記碑大名五禮記碑

五禮記碑位於邯鄲東部大名縣大街鄉雙台村,這是邯鄲境內一座有名的大碑。唐開成五年(840年)立。該碑通高1195米,其中龜座214米,碑身643米,碑頭338米,寬304米,厚11米。此碑是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奉唐文宗之命,為魏博節度使何進滔撰寫的德政碑。在歐陽修等人著作中有記載。這樣高大的石碑在國內實屬罕見。"五禮"的中心思想是宣揚封建禮教,五禮記碑雖然經歷了1100餘年的風雨侵蝕,字跡大部模糊,但碑兩則柳公權寫的字型完好地保留下來,遊人可欣賞到剛勁秀麗的柳體風格,這可是研究唐代柳體書法的珍貴實物。

歷史文化

五禮記碑俗稱五禮碑坐落在河北大名縣城東3公里石刻博物館內(原立於大名縣大街鄉雙台村)。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

此碑形體龐大,為石灰石質結構,自下而上,由基石、龜趺、碑身、碑額四個部分累疊而成,通高11.95米,寬3.04米,厚1.13米,重140.3噸。據考證為我國現存最高、最大的碑。這通碑原是唐碑,為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奉唐文宗之命為魏博節度使何進滔撰寫的德政碑,立於唐開成五年(840年)。北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編《五禮新儀》,詔諭大名府尹梁子美為《五禮新儀》立碑刻記,梁子美為討好皇上,毀何進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禮新儀》。碑首精雕八條巨龍,碑額陽面正中為宋徽宗篆額“御製大觀五禮之記”雙行八字,簡稱“五禮記碑”。碑身兩側為柳公權墨跡,碑陰刻唐“何進滔德政碑”,碑文改刻為“御製五禮記碑文”,因而稱“唐宋碑”。梁磨碑時,可能是因碑樓掩蓋,兩側柳公權寫的字才保留下來。歷經千年的侵蝕,這些剩下不多的字跡,仍可辨出剛勁秀麗的柳體風格。

宋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此前它以唐何進滔德政碑示人,此後它則以御製大觀五禮之記碑的面目出現在公眾視野。對照歐陽修和趙明誠記載下的文字,可見時代對它的改變,這種改變亦見於詩人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卷九,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北都有魏博節度使田緒遺愛碑,張弘靖書;何進滔德政碑,柳公權書,皆石刻之傑也。政和中,梁左丞子美為尹,皆毀之,以其石刻新頒五禮新儀"。

公元1401年(明建文三年)四月漳衛決堤,洪水淹沒府城,此碑隨之埋於地下。公元1548年(明嘉靖戌申年)三月,大名府知府顧玉柱穿土發掘放到了地表之上,碑斷為九塊。1988年該碑修復後立於石刻博物館內,再現了昔日的雄姿。

磨不掉風骨的大觀五禮之記碑震撼人心。1949之後,周恩來等領導人先後來到其前瞻仰。1988年11月至1989年5月,經過修補、加固和安裝,大碑重新立了起來。

1956年11月、1966年4月李先年、周恩來總理先後視察此碑。古碑經歷兩代帝王的興建,保存著兩代手法名家的真跡,是研究唐、宋時期歷史、政治和書法藝術等方面的重要資料。

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