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名](/img/0/6f0/nBnauM3XwIDM1ETO0gDOzUjN4QTMyIjM3UDM0QTNwAzMxAzL4g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發音演變
室町時代的辭書《節用集》中收錄了“たいめい”(Taimei)與“だいみょう”(Daimyou)兩種發音,前者所指的是守護、大領主之意,而後者是指有錢人。在日本戰國時代,對大領主仍以“たいめい”稱呼較多;17世紀初期,《日葡辭書》中依舊收錄了兩種念法,不過在語義上已無明確區別,兩者都是大領主的意思,直到經過江戶時代,才統一以“だいみょう”稱呼大領主。
各時期大名
室町時代大名
在室町時代,大名是由幕府任命,又稱為守護大名。他們在經濟上掌控一個到數個分國的莊園與公領,以擴大守護領國的勢力。對於地方武士(國人),大名對他們支配能力則有限。大名掌握領地過大時,會任命家臣為守護代協助掌管部份分國。
江戶時代大名
在江戶時代,知行10000石達以上者便稱為大名。江戶時代共有200多家大名,基本分為親藩大名、譜代大名和外樣大名。
江戶時代的政治體制為“幕藩體制”,由幕府和藩鎮共同管理國家。在幕藩體制下,將軍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幕府是國家的最高的政權機關。幕府統治全國各地的藩國。各藩的統治者是大名,效忠於幕府,幕府對他們實行交替參覲制度。
將軍實質上是各藩諸侯盟主,大名處於半獨立狀態,仍擁有很大的獨立性,通常幕府不干涉各藩內政,他們在自己的領地上擁有行政、司法、軍事和稅收等權利,在自己的領地就是絕對的主宰,但受到“將軍”的控制,對幕府負擔政治、軍事以及經濟義務。
各個藩國的大名實際上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征夷大將軍的親屬同族,領地被封在近畿附近,被稱為“親藩”;
第二類:是早年跟隨征夷大將軍征戰四方的忠心家臣,也就是關原之戰之前就歸順的大名,被稱為“譜代”;
第三類:是戰爭中投降的幕府,也就是關原之戰之後投降歸順,但仍不能取得幕府信任的大名,這類大名一般被封在邊疆地區,被稱為“外樣”。
“親藩”和“譜代”是“將軍”統治的主要屏障,被安置在京畿或者主要之地,而不被信任的“外樣”則被遷到邊遠之地,受到幕府的嚴密監視。將軍和大名勢力處於此消彼長狀態,一旦幕府衰敗,幾個外樣大名聯合就可將幕府推翻,幕末薩長兩藩聯盟在伏見、鳥羽擊敗幕府軍就是明證。
親藩大名
親藩大名是與德川家有血緣關係的藩領,在這之中有著御三家之稱的尾張、紀伊、水戶藩最為重要。
譜代大名
又稱世襲大名,是指在1600年的關原之戰以前一直追隨德川家康的大將。譜代大名地位僅次於親藩大名,大多位居幕府要職,在社會上有一定的地位、有權力,俸祿卻很少,如本多正信、大久保忠鄰等。
德川家康設計幕府統治必須完全由親藩和譜代大名操控,外樣大名不得參與。
外樣大名
外樣大名則是在關原之戰被迫臣服的大名,他們有的擁有雄厚實力,如加賀藩的前田利家有一百零二萬石領地、薩摩藩的島津忠恆有七十七萬石領地、仙台藩的伊達政宗有六十二萬五千石領地,三者皆外樣大名而又是全國領地最多的諸侯,不過,卻沒有親藩或譜代大名的權力,又常被幕府監控,即使有心要反抗德川家,也無法成事。
因為外樣大名的領土多在偏僻的外邊,在鎖國時期反而最容易跟外國勢力結合,成為倒幕的主要動力。
戰國時代
在戰國時代,無須幕府任命,只要支配數郡到數國勢力,能穩固支配國人者,就是大名。戰國時代的大名一般被稱為“戰國大名”,出身背景以守護、守護代、國人和平民四種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