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四果】 [出大乘莊嚴經論] 大乘者。謂通教中菩薩。於當教中對聲聞緣覺小乘。故得稱為大乘也。四果者。本是聲聞所證果位。今菩薩歷於十地修行證果。亦有淺深始終不同。故借小乘四果之位以區別之。是名大乘四果。(十地者。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也。)一初地生如來家是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又雲預流。謂菩薩入初乾慧地時。斷惑證理。即是證佛所證。故云生如來家。因借聲聞初果以區別之。故云是須陀洹果。二八地得授記是斯陀含果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菩薩於第八辟支佛地中。蒙佛授記而得作佛。因借聲聞第二果以區別之。故云是斯陀含果。(辟支。梵語具雲辟支迦羅。華言緣覺。)三十地得受職是阿那含果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菩薩於第十佛地中。而得受如來職。猶如別圓二教等覺之位。因借聲聞第三果以區別之。故云是阿那含果。四佛地是阿羅漢果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雲無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薩已斷見思習氣俱盡而得成佛。因借聲聞第四果以區別之。故云是阿那含果。四佛地是阿羅漢果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又雲無生。佛地即通教中果佛也。菩薩已斷見思習氣俱盡而得成佛。因借聲聞第四果以區別之。故云是阿羅漢果。
相關詞條
-
大乘是佛說
證大乘經真是佛說。 則大乘教是佛所說。 是故大乘真是佛說。
經論中的論證 世尊對後世誹謗大乘的預言 由大乘“非佛說”的來源探討論證“是佛說” -
大乘
大乘(dà chéng 舊讀dà shèng )是一種佛教派別。它包括實踐和理論兩個方面,強調“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提倡以“六度”為主的修行“菩...
詞目譯意 佛教派別 禪師講述 佛教特徵 基本教義 -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將無量眾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馬車來比喻度眾生的工具,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
名稱由來 歷史沿革 思想特點 四大菩薩 主要經典 -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梵文 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世親造,唐玄奘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在長安北...
相宗傳承 何謂唯識 翻譯註明 相關書籍 原文 -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 (Mahāyāna-samgraha-śāstra) 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三種漢譯...
著作概論 簡要內容 主要觀點 歷史影響 各種註疏 -
大乘正宗分
《金剛經》有多種版本,鳩摩羅什版《金剛經》(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共分為三十二品(章節),“大乘正宗分”為其第三品標題。梁代昭明太子蕭...
基本信息 正文 《金剛經》分品 -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嘗試性的連繫解說。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是大正藏的第二六一部經,也就是以詮釋般若空慧為主旨的般若部的最後一部經(注1)顧名思義,它是大乘佛法的「理之所趣」,是說明大乘佛法主要內容的經。我們可以把它當做經典里的佛教概論來看...
一、本經的性質 二、本經的概略 三、本經的要點 注釋: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八卷。唐·般若譯。略稱《本生心地觀經》、《心地觀經》。收在《大正藏》第三冊。內容敘述佛陀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為文殊等諸大菩薩開示出...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簡介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奧義和問題 部分經文節錄 -
大乘唯識論
《大乘唯識論》是佛教唯識宗經典,共一卷。世親菩薩造,陳·真諦譯。又稱《唯識論》。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冊。本論是世親《唯識二十論》三漢譯之一,梵本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