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概述
夜之幽靈-三首鋼琴音詩
Gaspard de la Nuit
每首樂曲具有不同的音樂特色,《水妖》以旋律見長,《絞刑架》以和聲取勝,《幻影》有極其複雜的節奏。它們構成一個整體,帶有浪漫主義的神秘色彩。
水妖簡介
傳說中水中女妖經常誘惑青年成其配偶,這首樂曲表現水妖傾訴她的愛慕與幽怨之情。
拉威爾很重視旋律的作用,他曾對他的學生——著名的英國作曲家沃恩·威廉斯說過:“在一切有生命的音樂中,都有一個含蓄的旋律輪廓”。《水妖》的旋律極其動人,它在2/4、3/4、4/4、5/4節拍的不規則變換中自由歌唱,刻畫出神奇浪漫的印象主義意境。
音樂開始於兩小節的引子,右手以緩慢的速度彈奏密集排列的三十二分音符增和弦,它在大三和弦及其半音之間不斷交替、重複,力度輕柔,描繪出水波漣漣的迷人景象。
在這個音型的背景上,左手奏出抒情悠揚的主題旋律,帶著一種遙遠的美妙情思:在這裡,拉威爾對於旋律的處理手法十分微妙,樂句通過細微的半音變化不斷移調,色彩明暗相間,恍惚迷離。旋律與伴奏在同一音區,左右手經常相互交織在一起,音樂在微波蕩漾的水面上起伏跌宕。
主題再現了,這時右手的增和弦音型不再擁擠在狹窄的音域裡,它們跨越了三個八度,左手的旋律以八度的琶音奏出,寬廣優雅,情緒激動起來。隨後織體變化了,伴奏交給了左手,它以三十二分音符作華麗的級進上行和下行,其間時而插入密集增和弦的伴奏,右手的旋律帶有典型的印象主義朦朧色彩:接著音樂的織體回到了最初,左手奏出一個新的旋律,氣氛有點神秘:它的展開手法仍然是音區和伴奏音型的擴展。
主題又一次出現,第一次是在移高大二度的位置上,第二次在移低小二度的位置。音型逐漸活躍起來,力度漸強,當右手奏出八度旋律,樂曲第一次達到 f 的力度,熱情奔放。
隨即音樂反覆幾次作大幅度的漸強、漸弱,象潮水般湧起又回落,最終掀起激情的高潮。雙手在三十二分音符的琶音中進行,波濤滾滾,心潮洶湧。
不久,音樂安靜下來,力度極弱,但是波浪依然在隱約地翻滾著。主題再次詩意般地唱出,優美如畫。
尾聲中,輝煌燦爛的雙手琶音一度高漲,繼而越來越弱,最後音樂在平靜的微波蕩漾中結束。
絞刑架簡介
這首樂曲的恐怖氣氛受到詩人愛倫·坡的影響,描述了絞刑架上的屍首不斷搖晃,撫弄著落日的寒暉。
《絞刑架》的篇幅較為短小,速度緩慢,全曲從頭至尾踩弱音踏板演奏,織體豐滿,和聲豐富,正如拉威爾對法國鋼琴家佩勒穆泰所說:“演奏我的鋼琴作品,腦子裡首先要有樂隊音響的想像。”鋼琴家基爾·馬爾舍克斯也說:演奏《夜之幽靈》中的《絞刑架》,至少需要二十七種不同的指觸。
音樂開始於右手八度同音反覆的切分音型,這一音型貫穿全曲,單調呆板,象徵命運的鐘聲,形象地製造出神秘可怕的氣氛。在鐘聲里,左手以八度和弦奏響了主題,極其低沉:與此同時右手的織體也加厚了,音響十分飽滿,它陳述了一次,接著鐘聲轉到左手,右手奏出富於表情的旋律,仿佛是對主題的對答:它顯得很淒涼、蒼白無力,主題出現打斷了它,在移高三度的位置上,它以雙音再次與主題對答。隨後音樂的織體加厚了,沉重的低音持續著,中聲部交織著命運的鐘聲以及高聲部的平行四度進行,高聲部以豐滿的和弦奏出主題的變形:中聲部繼續彈奏著單調的鐘聲,高聲部與低聲部和弦作反向進行。之後,織體逐漸變的單薄,最後只剩下鐘聲和單音的旋律:在不斷的發展中,中聲部時而奏出一個和弦,給音樂以色彩性的裝飾,織體又一點點加厚,主題的變形再現了,此時它移低四度奏出。雙手反向進行的音樂也再現了。最後,鐘聲回到了最高聲部,左手奏出主題,力度很弱,音樂在孤單的鐘聲里結束。
幻影簡介
這首樂曲充滿了熱烈浪漫的情趣,生動地表現了奇異詼諧的幻影形象。
首先開始於引子,左手在很低的音區輕聲奏出三個音的動機,它貫穿於全曲的音樂中,是很重要的音樂素材:在短促的八分休止之後,右手彈奏和弦,左手伴之以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的同音反覆,輕快活躍。接著,動機的三個音符分別在各個音區中陳述著,並引出一陣激烈的震音彈奏,它迅速地從 pp 漸強到ff,再作漸弱回到 pp ,很富有效果,此時音樂停止了。
在左手琶音的伴奏下,右手奏出了寬廣歌唱的旋律:之後是一片不斷反覆的、烘托氣氛的音型,活潑跳躍的音調出現了,它由引子的動機發展形成,以跳音演奏,十分可愛,它是樂曲中第一個重要的音樂形象:它在隨後的發展中不斷變化,最終形成快速進行的音流,音樂進入一個小高潮。
寬廣如歌的旋律再次富於激情地唱出。音樂進入富於節奏活力的段落,這是樂曲中的第二個主要音樂形象,開始力度很弱,雙手奏出輕巧的跳音,其間帶有短小的休止符,情緒歡快幽默:這個材料反覆地展開,力度逐漸增強,音樂熱情奔放。
第一音樂形象又出現了,它進行了充分、大量的展開,逐漸將音樂推向高潮。
接著是引子音樂的再現,它也有了很大的擴充。隨之而來的是第二音樂形象,它的不斷發展導致了全曲音樂高潮頂峰的出現,力度達到 fff ,那暴風雨般的熱情令人想起李斯特的音樂。
音樂最後恢復了寧靜,在一片輕柔的和弦中結束。
《夜之幽靈》體現了拉威爾精湛靈活的作曲技巧,他一生都在追求技術的盡善盡美,對每一部作品都反覆推敲、精心雕琢,不到極端完美決不罷休。他曾對其傳記作者馬紐埃爾說:“我的目標是技術完美,因為我確知這一目標永遠無法達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斷向它靠近。”
作者介紹
1875年3月7日,傑出的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出生 在庇里牛斯山谷靠邊境的一個小城西布恩。父親是個有瑞士血統的法國工程師,曾應聘去西班牙搞鐵路建設,在那裡認 識了一位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姑娘馬麗·德勞特,他們結成夫婦。小拉威爾出生才幾個月,全家遷往巴黎。三年後,添了弟弟愛德華。父親愛好音樂,想培養兩個兒子成音樂家,結果只有莫里斯走上了這條通路。
他七歲開始學鋼琴,進步很快,十四歲考入巴黎音樂院鋼琴預科,兩年後升入貝里奧老師的鋼琴班並同佩薩爾學習和聲。在班上結識了與他同歲的西班牙學生瑞卡多·維涅, 他深深羨慕維涅卓越的鋼琴演奏技巧,曾狂熱地苦練以求趕上,但由於常常被懶散的情緒支配,這種興之所至的熱情未能得到預期的效果。自此維涅成了他的終身好友,總是熱情地演奏他的新作。這時,拉威爾對作曲十分熱心,最早寫達的兩首鋼琴曲《古風小步舞曲》、《百聞的景色》中的第一曲《哈巴涅拉》(1895),已經顯示出他的個性。1897年,他又向蓋達爾日學對位,問福萊學作曲。
剛進音樂院不久,拉威爾就受到象徵主義詩歌的影響,喜愛波特萊爾、馬拉美的詩歌和愛倫·坡的作品。1889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演出的里姆斯基·科薩柯夫絢麗的管弦樂作品和爪哇加美朗樂隊演奏的東方音樂,深深吸引了這位十四、五歲的音樂院學生。後來,他又接觸到法國作曲家夏勃里埃爾色彩性的和聲以及艾立克·薩蒂的新奇怪誕的音樂思想和音樂創作。在他自己的習作中,也開始探索一些 新的音樂語言和表現方法,使他在保守的音樂院中“名聲不 佳”。佩薩爾是位良師,他總是鼓勵學生的創造性,福萊也充分認識到拉威爾不同凡響的創作才能,即使是這兩位開明的教師,都感到他的音樂思想太放肆,他所運用的和聲手法也過於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