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硬化病

多發性硬化病(簡稱MS),是—種特定性地針對中樞神經系統白質,導致其脫髓鞘的自身免疫病。多發於青壯於男性。脫髓鞘疾病的多發性硬但根據本病臨床特點和主症,屬痿躄。祖國醫學對痿病的論述,首見於《內經》。在《素問·痙論篇》已提及,認為內傷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由此可見本病與腎、腦關係極為密切。

多發性硬化病介紹

多發性硬化病屬中醫“痿證”範疇
 

多發性硬化病的原因

多發性硬化確切的發病機理還不明。醫生們相信MS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此病的特點是自身的免疫細胞錯誤地把自身的組織視為病毒或者細菌,從而,對自身組織發起攻擊,引發炎症反應。多發性硬化中,自身免疫細胞襲擊中樞神經系統中包裹在神經軸突外周的髓鞘,炎症反應吞噬破壞髓鞘組織。醫學家們認為MS可能是被某類感染所激發,而且很可能是病毒引發了感染。
多發性硬化沒有傳染性。

多發性硬化病的症狀

多發性硬化症在病情發生的時候主要分為三個階段,因此,根據病情發展的程度不同,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症狀表現也有所不同。
1.腫脹期:對稱性的非凹陷性的無痛性腫脹,皮膚緊張增厚,皺紋消失,皮色蒼白,手指呈臘腸樣,並向近端發展,手背腫脹,有時前臂也有相同的變化。也有少數由軀幹發病,逐漸向其四周擴張的。
2.浸潤期:數周或數月之後,皮膚由腫脹期進入浸潤期。這時皮膚增厚,變硬,失去彈性,並與深層組織粘連,不能移動,不能捏起,光亮如同皮革,病變可累及手指、手背、四肢、軀幹及面部。面部表現具有特徵性的面具樣改變,缺乏表情、皺紋減少,眼瞼活動受限;張口困難,儘量張口時上下唇間最大距離較正常人明顯縮小(小於3.5cm);嘴唇向里收縮變薄,並以唇為中心出現大量放射狀皺紋,鼻端變小變尖,鼻翼萎縮變軟;面、頸、唇黏膜出現多個小點狀的毛細血管擴張。發生於手指,可使手指屈曲活動不利。發生於胸部可有緊束感。
3.萎縮期:再經過5—10年,皮膚損害進入萎縮期。這時皮膚發緊變得不明顯,甚至有不同程度的變薄、變軟,外表光滑如牛皮紙樣,有時有色素沉著或減退。萎縮期在最晚受累的皮膚出現最早,患處汗毛和毛髮可出現脫落。由於皮膚的萎縮變硬和彈性喪失,再手關節處的皮膚很容易在摩擦和碰撞後出現潰瘍。皮下軟組織的鈣化是硬皮病的晚期併發症,是局部慢性炎症的結果,好發於手指端、肘、膝等容易受傷的部位,表現為大小不等的皮下結節,或X線下可發現的較深的小的鈣化結節。
4.最後階段: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到病情最後階段時,還會引起多個系統的損害。

多發性硬化病患者在生活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平時注意鍛鍊身體,防止病邪的侵襲,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乾”。
2、避免手術、外傷、受寒、分娩等誘發因素。
3、起居有常,節制性慾,避免房勞過度損傷腎中精氣。
4、高溫可阻礙神經傳導,要避免用熱水浴與其他熱療等。

多發性硬化病會遺傳嗎?

人群、家族、孿生子對照研究提示,多發性硬化具有基因易感性。如果雙親之一患多發性硬化,下代患該病的發生率推測在3%,普通人群的發病率約為0.3%。所以,人群、家族、孿生子對照研究提示,多發性硬化具有基因易感性。如果雙親之一患多發性硬化,下代患該病的發生率推測在3%,普通人群的發病率約為0.3%。所以,人群、家族、孿生子對照研究提示,多發性硬化具有基因易感性。如果雙親之一患多發性硬化,下代患該病的發生率推測在3%,普通人群的發病率約為0.3%。所以,整體上說,多發性硬化家族中下一代發病的危險性高於普通人群,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子代肯定發病,因為環境因素也影響發病。

多發性硬化病的診斷

目前,確診多發性硬化並沒有特異的方法。國內外都提出了不少診斷標準,內容大同小異,值得參考。臨床上最簡單、最基本的診斷標準是,患者至少有兩次發作,病變至少多於一個部位。但是如果臨床表現(復發緩解)提示多發性硬化,第二個病灶未必表現於臨床,有實驗室檢查資料支持也可以診斷。 為了幫助診斷多發性硬化,患者有必要配合醫生做以下四方面的調查;
1. 完成影像學檢查,明確中樞神經系統是否存在多部位病灶;
2. 通過腦脊液檢查,明確中樞神經系統是否有免疫炎性活動;
3. 通過電生理檢查,明確是否存在臨床和臨床下脫髓鞘病變的電生理學異常;
4. 排除其他相似疾病的檢查項目。
一般說來,綜合病史、體檢和實驗室檢查,多發性硬化的診斷並不困難。但是對反覆發作的腦幹和脊髓內的孤立病灶,應追蹤觀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