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街社區

外交部街社區居委會隸屬於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辦事處。社區函蓋外交部街胡同、協和胡同、東堂子胡同、紅星胡同、東單北大街、南小街東側和金寶街南側。

社區簡介

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街道外交部街社區
外交部街社區地處東城區建國門街道的北部,東起朝陽門南小街,西止東單北大街,南與西總布胡同相鄰;北至金寶街,面積約0.38平方公里。社區常住居民2752戶、6816人,常住流動人口816人。主要街巷包括:外交部街,協和胡同,東堂子胡同,紅星胡同四條胡同,東單北大街、金寶街、南小街三條主要大街一部分。轄區內外交部街胡同呈東西走向,胡同全長731米,寬9米,瀝青路面。轄區內協和胡同北起東堂子胡同,南止外交部街,全長151米,寬6米。街道兩側有柳樹、國槐。胡同東口通行24路公共汽車,胡同西口與東單北大街相通,通行108、116、111、路等公共汽車。距王府井金街僅一公里之遙。外交部街道路寬敞,交通方便、四通八達,地理位置優越。首車發出時間為早晨5:00,末車時間為晚11:00。
社區黨委下設四個支部,黨員269名;居委會成員11名、黨委專職副書記1名、專職黨務1名、社區事務辦理站助理2名;轄區共有樓房33棟,平房58個,大小單位156餘家。轄區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 社區內有東城區行政服務大廳、二十四中學、勵駿酒店、華麗大廈、香港馬會、金寶匯、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北京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報刊發行協會等單位。曾被評為市級級和諧社區。
1991年經建國門街道辦事處批准組建外交部街居委會,管轄範圍為外交部街胡同、協和胡同。2002年合併大社區,取消外交部街33號外交部宿舍家屬委員會建制,改為物業管理委員會,並交由外交部街社區居委會進行整合管理。2006年將東堂子東單北社區合併到外交部街社區,形成現在的規模。
社區辦公地點為外交部街甲20號;郵編:100005。
社區現有社會組織9個,能夠堅持開展活動的社區社會組織有:社區書法班、英語班、合唱隊、編織組、健身隊、京劇班、殘疾人柔力球隊等。
社區服務站由7人組成,特色服務項目有:志願者助殘服務、孤寡老人陪伴服務、困難家庭結對子。
社區特色:積極開展百姓參與的喜聞樂見的活動。幾年來開展了《和諧家宴——外交部街社區鄰里互助節》、“心連心、手拉手”扶貧慰困的活動、“黨員接待日”設立《黨情日記》、以黨建帶社建召開了《外交部街社區和諧社區推進會》、《胡同連著世界、百姓情系奧運——外交部街社區居民看世界攝影展》、《唱響愛國主旋律革命軍侶金婚慶》等活動。今年,社區正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發揮六大委員會的作用。

歷史文化

外交部街胡同明朝屬黃華坊,稱石大人胡同,因武清侯石亭宅第在此得名。清朝屬鑲白旗沿稱。清工部寶源局在此胡同。睿親王府、迎賓館、藏經館、輔國公如嵩府等在此胡同北側,民國時外交部設此,故改稱外交部街。
北伐戰爭後,政府南遷,遷後曾為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稽查政務委員會所在地。“七.七事變”後,為臨時政府行政委員會及議政委員會,為華北政務委員會駐地。1949年後沿用外交部街名稱。“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成瑞金路十條,後恢復原名。 (東堂子胡同與紅星胡同位於朝陽門南小街西側,呈東西走向,全長726米,寬8米。東堂子胡同歷史悠久,明朝屬黃華坊,稱堂子胡同,清朝屬鑲白旗,稱東堂子胡同。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稱瑞金路十二條,後恢復原名。)原北大著名校長蔡元培先生的故居坐落在東堂子胡同75號院內,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胡同中的北京二十四中學建於1923年(原大同中學)現有學生2200餘人,是東城區辦學規模最大的學校之一。東堂子胡同49號院原為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現為公安部信訪接待站,每天接待全國各地信訪人員。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北京台灣同胞聯誼會、中國報刊發行協會等十餘個單位坐落在胡同中。
東單北大街近臨東堂子胡同西口,呈南北走向,北起東四南大街,南止東西長安街,東與紅星、東堂子、外交部街、西總布等胡同相通,西與煤渣、西堂子、金魚胡同相通,全長860米,寬35米,車行道寬16米。 東單北大街明清時已形成,清光緒年間稱日坊大街,俗稱東單牌樓大街,宣統時南稱東單牌樓,因街南端有東單牌樓而得名。北段稱米市大街,因街北為交易糧食之地而得名。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梅竹胡同、米市大街併入,改稱東單北大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稱瑞金路,後恢復原名。古樸典雅的基督教青年會舊址坐落在大街西側,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單北大街近臨東堂子胡同西口,呈南北走向,北起東四南大街,南止東西長安街,東與紅星、東堂子、外交部街、西總布等胡同相通,西與煤渣、西堂子、金魚胡同相通,全長860米,寬35米,車行道寬16米,西側:東單北大街門牌21-53號,東四南大街門牌241-249號;東側:東單北大街門牌2-158號,東四南大街門牌228-266號。 東單北大街明清時已形成,清光緒年間稱日坊大街,俗稱東單牌樓大街,宣統時南稱東單牌樓,因街南端有東單牌樓而得名。
北段稱米市大街,因街北為交易糧食之地而得名。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梅竹胡同、米市大街併入,改稱東單北大街,文化大革命中一度稱瑞金路,後恢復原名。古樸典雅的基督教青年會舊址坐落在大街西側,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協和醫院的門診樓和中國醫科院微循環所依次而立,雄偉的東方廣場展現在大街的西側最南端,106、108、110、111、807、204等公共汽車在此經過,是一條重要的南北交通幹線。東單北大街東西兩側商店林立,1994年被命名為"銀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