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爾·特雷內簡介
1913年5月18日,一個嬰兒在法國南方的一家醫院誕生。這個雙眸澄明,體格健壯的孩子就是後來成為法蘭西驕傲的曠世音樂奇才———夏爾·特雷內。在法國的現代音樂史上,大概沒有第二個人的歌曲能像他這樣影響廣泛、深遠而持久。今天,你在街頭隨意攔住一個法國年輕人,他都能哼出特雷內那首最負盛名的《大海》。
其實,特雷內並非音樂學院科班出身,他曾在德國學過裝飾藝術。1930年,當他立下唱歌的志向後,在著名的百代電影製片廠唱插曲。
同時,他經常出入藝術家匯集的蒙巴那斯咖啡館,和畢卡索、薩爾瓦多·達利、詹姆斯·喬伊斯等人在一起暢談。其間,他還把大詩人麥克·雅各布的詩作都背了下來。他對這位大師感激不盡,“我從他身上吮吸甘泉,學習他那種不經意間的諷刺的才能,追隨他的信仰和夢想,受益終生。”確實如此,特雷內的歌詞就是詩,簡單明了,琅琅上口。
特雷內成名於1937年,當時他在一台節目中唱了3首歌。沒想到整個音樂廳為之瘋狂,人們高喊著“好棒啊!”“絕了!”
第二天,滿城爭說特雷內。人們評論說,他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改變了音樂廳的風格,使之成為詩歌藝術的消遣之地。在那次成功的演出中,特雷內穿著西裝,胸前別一朵紅色康乃馨,手拿一頂軟氈帽。這個舞台形象成為經典,特雷內終其一生都沒有改變過。 音樂評論家達尼埃爾·奈維爾發表在《世界報》上的評論文章說,特雷內固然天分高,但他的成就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他吸取了當代英美音樂的養分,特別是爵士樂的成就,又紮根於法蘭西深厚的文學傳統。
構成特雷內藝術生命的元素是詞語和韻律。法國總統席哈克稱他為“詞語的魔術師”,並說“他是僅有的可以給時代帶來自己的色彩和空氣的詩人之一”。而法國人則普遍用“唱歌的瘋子”來形容他。這個音樂奇才4歲時就在幼稚園的音樂課上哼唱自己編的歌,並且對老師說:“我唱我自己發明的歌。”
特雷內寫歌的速度快得驚人。《大海》是他在火車上用4分鐘時間寫就的;《奇特的花園》則是在斯德哥爾摩的演唱會結束後,在花園裡漫步時產生的。他的一生不停地旅行,汽車裡、火車裡、飛機上,行一路、寫一路、唱一路。他說:“我寫歌就像蘋果樹結蘋果。不是我選擇了歌曲,而是歌曲自然而然地找上門來。” 特雷內是一個率性而為的人。他去世後,所有的報紙無一例外地提到一件有趣的往事:戰後,特雷內到美國和南美作巡迴演出,一去幾年。一次,他在里約熱內盧演出,按契約,完成巴西的演出後,應立即前往紐約。但是,飛機場上一架飛往巴黎的飛機勾起了他的鄉思,他居然跳上飛機回到祖國,和母親小聚一個月後才返回舞台。而他的名曲《溫情的法蘭西》就是在美洲,在濃濃的鄉思中寫成的:“闖進我記憶的,儘是家庭的溫情……”特雷內之所以能成為歌壇常青樹,屹立不倒,或許正是因為他總能敏銳地捕捉到大眾情緒的細微變化,並用歡樂和幽默的形式將它表達出來吧。
2001年2月19日,87歲的“法國現代音樂之父”夏爾-特雷內在巴黎的一家醫院平靜去世。
2001年2月23日,為特雷內送葬的人們在路上唱著他的歌《長久地》:“長久地,長久地,詩人逝去後,他的歌還在街上飄蕩……”這不正是這位音樂家的寫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