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歷史
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破南京,夏氏父子偕好友陳子龍毀家倡義,起兵抗清,成為明末抗清領導人物。後戰鬥失利 ,允彝在今華田涇支流居地松塘投水殉節。其子夏完淳自幼聰明,“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父殉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不幸失敗被捕。完淳在公堂上慷慨陳詞,痛罵明降將洪承疇。在刑時,他傲然挺立,拒不下跪。郭沫若曾寫話劇《南冠草》,歌頌他的英雄氣節。他留下了300多篇詩詞,高風亮節,肝膽照人。傳世作有《南冠草》、《玉樊堂》、《續倖存錄》等,今合編為《夏完淳集》。夏完淳于1647年9月在南京就義後,由友人運至盪灣,葬於其父之側。 1956年,夏墓被當時的江蘇省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松江縣劃歸上海市後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