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丘[黃帝誕生地]

壽丘[黃帝誕生地]
壽丘[黃帝誕生地]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位於曲阜城東4公里的舊縣村東的壽丘。據古史記載,為黃帝誕生地。宋真宗在壽丘建景靈宮祭祀,尊黃帝為始祖。景靈宮原共有1320間,玉雕黃帝像,用太廟禮儀祭祀,禮制是當時最高的。該廟可惜毀於元末。現這裡闢為公園,園裡石碑是我國最大的石碑。現在園占地37畝,插雲雙碑,倒映一池。

基本信息

名勝簡介

黃帝生於壽丘的說法自古便有。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也贊同這種說法。這種說法被歷代和今天的學者所肯定。至宋代宋真宗帝“推本世系,遂祖軒轅”,以軒轅皇帝為趙姓始祖。於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閏十月,詔曲阜縣更名為仙源縣,將縣城遷往壽丘之西,又興建了景靈宮奉祀黃帝。

考證辨析

壽丘[黃帝誕生地] 壽丘[黃帝誕生地]

壽張始於桃丘,桃丘就是壽丘,這是一個將要化石了的謎。

遠古時代的先人,穿獸皮,食野果,在代代悠長的歲月中,人們慢慢意識到了桃是一種益壽延年的水果,有“桃養人,杏傷人,李子行里抬死人”的古諺語流傳。所以,在原始古人類社會,桃負載著一個特殊的涵義——長壽,至今人們祝壽的時候還都用獻桃來寓意增壽,稱為壽桃。

在有了文字之後,“壽”字之初依然讀桃音,並且相當長一個時期壽tao、桃通用。今天仍有壽字旁的“桃”音字,如“濤”、“木壽”、“燾”等。《史記》中“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以及早期的文獻記載中,壽字都是讀桃音的。“黃帝生於壽丘”的傳說與記載時間差有二千多年,在這遙遠而漫長的歲月中,代表壽的桃演變為“壽”tao,又變音為壽。

桃丘地處古黃河、濟河、大清河主河道畔,黃帝部落與東夷各部的接壤處,春秋及歷代都多屬各國、各省、縣邊界。黃河的災患,民族的遷徙,戰爭,國家分與合等諸多因素,使文化出現了斷代和不少的傳承改變。文化傳承改變,生生的把黃帝出生於桃丘給迷失了,以致於兩千多年來人們不知道桃丘為何古地。

據研考,黃帝生於壽丘本為桃丘,在傳說時代,桃丘因盛產桃而得名,桃在語言交流中也是壽的意思。桃丘應該為古黃帝族都城,廢於黃河之患。黃帝部落大部分西遷;小部分南徙十公里,定居於今東平縣西部戴廟附近。初名桃聚,壽字出現後更名為壽聚城③,這就是壽張壽字的起源。

“壽丘在魯東門之北”,這仍是皇甫謐在他著作中的記載,但沒有說是曲阜。皇甫老先生是西部甘肅平涼人,他的記載恐怕大多也是來自傳說而已,但有一點可以認定:黃帝出生地在魯。清代《壽張·鄉土志》云:春秋魯莊公築郿城於“壽張”(前666年),郿謂之微,魯邑也。這裡魯邑就是魯國,郿城是魯國西部重邑,古址在今梁山西北尚嶺(現屬台前縣,另有文章《台前境內極有可能存在的兩處史前遺址》)。這說明魯莊公曾聚郿城執政,桃丘就在上嶺東北,只有十幾公里,如果指壽聚城,就更近。古語曰:“邱者,聚也”,壽聚自然可稱壽丘,完全符合“壽tao丘在魯東門北”之說。魯(郿城)東門北有壽tao丘,這樣說才能還原歷史,給桃丘正名,給“黃帝生於壽丘”之說驅散迷霧。

壽丘 壽丘

魯桓公十年(前702年),“衛、齊、鄭等國伐魯,公會衛宣公於桃丘”。此時桃丘應該是桃、壽tao分離時期。桃丘後改為桃城埠,壽tao聚改為壽聚城。到秦統一六國又統一文字後 ,桃字壽義淡化,壽字桃音漸消失。

很多史學家也都認為,曲阜不可能是黃帝的老家。濟南檔案館的學者們曾認為魯西定陶縣陶丘與“壽tao丘”有關係,不曾想還有一個更為準確的桃丘。從人文發展過程分析,陶也晚於桃,陶字古時讀yao音,與窯、堯同宗。

哪誰把壽丘安在了曲阜呢?

三千年後的宋真宗(997-1003年間)需要祭祀黃帝,認為“黃帝生於壽丘在魯東門北”的記載是曲阜。又因為曲阜多聖賢,就把曲阜改為仙源縣,並建有景靈宮紀念黃帝,在當時就算把文化中心定在了曲阜。南宋羅泌著的《路史》又附和:“壽丘在曲阜東北六里”,至此,壽丘在曲阜之說“成立”。

"黃帝生於壽丘”新鄭版當今宣傳也很火熱,那是黃帝部落遷徙過去後的懷舊情結所致。設立供後人紀念緬懷黃帝的景觀無可厚非,但新鄭不是黃帝的出生地壽丘,確切說,新鄭是黃帝的第二故鄉。中國人懷舊情結濃厚,因此,到處都有移接的人文景觀,就像陽穀縣城內谷山和會盟台一樣(谷山、會盟台在古陽穀地,平陰縣東阿鎮谷城和東平縣王古店)。另外試想一下,宋真宗做朝廷在開封,離新鄭只有一百多里路,如果當時“黃帝生於壽丘”於新鄭說能得到公認的話,真宗皇帝又何必六、七百里迢迢東尋呢?壽丘在魯地確鑿,但魯不是指曲阜,是魯莊公的佐治之所郿城。當然,也不排除莊公等魯國人把壽丘定在曲阜紀念,當時桃丘屬衛國,是齊、衛、魯的交匯點。由於河徙之故,桃丘有可能也歸屬過魯國。反反覆覆,桃丘成了各諸侯國的爭奪地。魯國人失桃丘而定壽丘於曲阜,正符合古代儒學雅仕的懷舊情結。另舉兩例:1、壽張志載古八景之一:“子房(張良)三冢在壽張城西”。都知道張良墓在微山縣湖中,離今壽張有四百里路,真不知何時的“壽張城西”呀。2、壽張的鳳鳴台也有可能是古桃丘、壽聚城址的文化徙遷,因為壽張、竹口、壽張集等古壽張地都有鳳凰台。台前縣才成立四十幾年,台前人已急匆匆把鳳鳴台南移四里至金堤河南岸,成了台前縣一景。其實大可不必,這“台前”縣名正源於此“鳳鳴台前(南)”。綜上所述,各地附會的人文景觀歷史悠長,代代相傳。形成原因,一是民族遷徙附帶;二是治所遷移嫁接;三是僻鄉文化移進城(橋北張村張公藝家族有張家廟,唐代舊壽張城東街建有張家廟,後與故城同廢;明代又於今壽張城東街建張家廟,廢於“文革”時期)。凡此種種,均是民族情感的懷舊情結所致。但移接舊址的古人們都有一個自私的心態,就是採用各種手段迷亂真相,把移接景粉飾“成真”。

有熊國活動

在今天留下來的秦始皇“焚書坑儒”前的戰國和先秦古籍中,《國語》、《左傳》、《竹書紀年》、《黃帝見大隗》等典籍中,“黃帝”從來沒有和曲阜發生任何聯繫!而且這些書都無一例外地指出“黃帝有熊氏”、 “黃帝居有熊”以及黃帝在有熊國附近的活動。

考證辨析

最早提出“黃帝是山東曲阜人”的是在偽古文尚書中,從唐代以後人們把《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混編在一起後來經過明、清兩代的一些學者考證、辨析,確認相傳由漢代孔安國傳下來的二十五篇《古文尚書》和孔安國寫的《尚書傳》是偽造的,因此被稱為《偽古文尚書》和《尚書偽孔傳》。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已成為定論。而在此之前,所有的正史都無一例外地指出黃帝有熊氏,居地在河南新鄭。

生於壽丘

另一個“壽丘說”的支持者是西晉學者皇甫謐,但他的觀點自相矛盾;而且在皇甫謐提出'帝生壽丘'500多年之前,史書已經明確記述黃帝是哪裡人。如果我們看《史記》皇甫謐關於黃帝的注釋,就會發現皇甫謐本人關於黃帝的注釋前後自相矛盾,很多地方無法自圓其說,比如,他承認黃帝是有熊氏、居有熊,但是卻又毫無根據地稱黃帝“生於壽丘”。歷代文獻表明,在皇甫謐提出'帝生壽丘'500多年之前,史書已經明確記述黃帝是哪裡人。戰國《竹書紀年》說黃帝“居有熊”,戰國《世本》以及漢代《史記·五帝本紀》、《大戴禮記》都說黃帝“居軒轅之丘”。“有熊”和“軒轅之丘”的所在,歷代史學家都認定是在河南省新鄭縣。”其實,當皇甫謐提出山東壽丘說之後,當時的史學家王嘉在《拾遺記》中就針鋒相對說:“軒轅黃帝出自有熊之國”,清代陳逢衡《竹書紀年集證》引明代太常少卿鄭環說:“黃帝少典之子,生於新鄭之軒轅丘,非生於兗州之壽丘也。”郭袁恆在《歷代帝都考》也說:“黃帝生於壽丘(開封府新鄭)。

始祖同鄉

還要說孔安國的祖先孔子,今人所留下的孔子的傳記中,從來沒有提到孔子在自己的家鄉(而且還是同一個縣的)拜黃帝,不僅如此,孔子也從來就沒有提到過“黃帝在曲阜”,而大力提倡“效古聖王”的孔子竟然對作為人文始祖的同鄉置之不理,這已經不是不近情理而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具茨山

古籍中記載黃帝的史料和現在的曲阜附近的地理環境根本對不上號。曲阜無名山大山,而記載黃帝的大量史料所稱的“具茨山”、“風后嶺”具體地址等經考證已經確認。“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戰國 莊周《黃帝將見大隗》)(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在夏、商時期的地圖上這樣標明:有熊氏地域內有兩大地貌特點:南有潁水,北有大隗山,(漢書·地理志》記載:河南郡有大隗山,蓋壓禹、密、新三縣也。”北魏時候,大地理學家酈道元通過實地踏勘,在他寫的〈水經注》里確切地說:“大隗即具茨山也。”)

傳說遺蹟

曲阜在西漢以前,根本沒有黃帝的傳說及遺蹟,而新鄭周邊縣市的黃帝遺蹟多達幾十處,遍布新鄭、新密、襄城、禹縣等縣市,系統而完整,且都能與先秦古籍一一對應,這也剛好是有熊氏的活動範圍。

曲阜無考

山東上古時為東夷集團所在地,為少昊之墟,非華夏族居地,這一點專家已經作了詳細說明:“作為華夏族少典怎么可能娶了有蟜氏女,從有熊國跑幾百公里到海岱地區“太昊族”的居住地生下黃帝呢?正如上古史專家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所說的那樣:‘魯國本為少皞之墟,是東夷族的大本營,華夏集團的黃帝絕不能生那裡。在周成王‘殘奄’(魯地奄地)以前姬姓的勢力沒有到達山東的痕跡。’”所以說“黃帝出生於曲阜“無考”。

出生新鄭

關於黃帝的父、母、妻子的氏族居地。 黃帝其父,《史記》開篇即明確指出“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少典是原始社會時期有熊部落的首領,後人有的稱之為有熊國(河南新鄭),少典便被稱作有熊國國君。所以,大多史料都稱黃帝為有熊氏,古時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稱黃帝為有熊氏,標明黃帝是有熊國君少典的後裔。所以,黃帝自然應該出生在新鄭。

黃帝傳說

黃帝其母

黃帝其母,國語:“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炎帝。”關於有蟜氏居地,史書記載,黃帝的母族有蟜氏居平逢之山。《山海經·中次六經》:“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蟲,是為螯蟲,實惟蜜蜂之廬。”有蟜氏是崇拜蜜蜂的始祖部落,長期與有熊部落通婚。平逢山就是今洛陽市北邊的邙山。《山海經·中次六經》說:“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郝懿行《疏》:“平逢山即北邙山,郟山之異名也。

出生洛水

《地理志》云:河南郡谷城,蓋縣因山為名,山在今河南洛陽縣西北”。這裡的“伊洛”是指伊水和洛水。《左傳·定公八年》載:“單子伐谷城”。杜預註:“谷城在河南縣西”。《後漢書·郡國志》說:“谷城,瀍水出”。這說明“谷城”在今洛陽市的西北部。《逸周書·作雒解》載:周公“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郟山”。《太平寰宇記》說:“邙山在河南縣北十里、洛陽縣北二里,一名平逢山,亦郟山之別名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邑部》“郟”字條說:“按《周書》所謂郟山者,北邙山也”。這說明平逢山乃北邙山的別名,位於伊洛之北,包括今新安縣東部和孟津縣全境的邙山嶺上。由此推測,遠古時代聲名顯赫的有蟜氏,當居住在以洛陽北邙山為中心的豫西一帶。其範圍可西達澠池、靈寶,東抵偃師、鞏義,北至黃河南岸,南到嵩縣、汝州的廣大地區。事實上現在鄭州的幾個市縣夏朝和夏朝之前也屬華夏文明發源地河洛文化的區域。

帝妻嫘祖

黃帝妻,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西平縣古為西陵氏徙居地,西陵作為地名在西平被長期襲用,曾叫西陵國、西陵亭、西陵鄉、西陵縣。”在歷史典籍中,西漢以前唯一一處叫西陵的地方是今天的河南省西平,《三國志·魏書》留下西平在魏朝時有“西陵鄉”的確切記載;《水經注》也記載:西平縣“故柏國也……漢曰西平,其西呂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同時,西平縣還發現有較大規模的董橋新石器文化遺址,採集和出土了大量與西陵國相對應的史前文物,特別是古人類繅絲紡線的原始工具等(西陵縣師靈崗的南半坡處遺址經考證為西陵崗,屬於新石器(仰韶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6000的黃帝時期文化遺址,清人楊守敬、熊會貞《水經註疏》載:“(西陵)亭當在今西平縣西”。楊守敬《水經注圖》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標識了具體方位),西陵國距有熊國一百多公里,少典族(黃帝為少典之子)與西陵氏族是近鄰氏族,兩族通婚再正常不過。

由此可見,黃帝直系親屬氏族領地都在河南,而且相距不遠,那么黃帝的出生地立見明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