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
傳說宋朝年間,居住在山清水秀的壯鄉人民經常遭到敵兵騷擾。有一天,一夥敵兵把山上放牛的小孩和牛群搶走,寨子裡的男人聞訊後,便組織起來,拿著馬槍去追趕。眾多的敵兵則趁寨里男人外出便攻打寨子,情況十分危急。這時,有一個名叫楊三姐的壯族婦女率領全寨婦女,身背大刀,女扮男裝,關住寨門,她叫大家扎做紅紙馬,把馬鈴掛上不斷地搖,頓時鈴聲四起,並向寨外高喊,敵兵聽到寨子裡的高喊聲和馬鈴聲,以為埋伏有重兵,轉頭就往回跑,沒跑多遠,又遇到追牛返回的牡年男子隊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把敵兵殺得狼狽不堪、落荒而逃。從此以後,敵兵再也不敢來犯。楊三姐智謀擊退敵兵,世代傳為佳話。壯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和英雄楊三姐,就把跳紙馬作為驅鬼降魔,保佑全寨平安的活動。久而久之,演變成為今天壯族民間活動的跳紙馬。無論誰家死了老人辦喪送葬要跳紙馬。
道具
跳紙馬的道具別具一格,所用道具紙馬是用竹蔑紮成馬的形狀,腰間留空心,然後用棉紙裱,畫上五官成為一匹五顏六色的馬。伴奏樂器主要有馬鈴鐺、鑼、鼓、鑔等。解放前文山縣開化鎮牛頭寨的紙馬製作很粗糙,當時一些村民嘗試著扎紙馬,他們用稻草來扎,但效果不好。解放後,人們試圖用鋼筋來扎,但由於鋼筋太重也失敗了。十年前,開化鎮舊平壩有人試著用竹條扎,但扎出的紙馬不漂亮。當時,王忠美夫婦開始嘗試用竹條扎。這一紮,就扎出了名氣。由於他們不斷探索和改進扎紙馬技術,所扎紙馬越來越好,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
王忠美決心讓這套過人的扎紙馬技術世世代代傳下去,她把這套技術傳給了孫子王潘,她說:這是我們壯族人的文化遺產,不能讓它消失了。”由於王忠美扎的紙馬好看,前來訂購紙馬的人多了起來。本地的單位來訂,外地人也聞訊前來參觀、購買。
舞者
舞者多為50歲左右的婦女,一般為8人,其中,舞紙馬者兩人,舞大刀者兩人,舞小刀、舞鬼面具、舞手巾、舞獅子者各一人。過去,只允許上了年紀的婦女和男子跳紙馬舞,如今,紙馬舞已發展成群體性、娛樂性的集體女子群舞,不論婚喪嫁娶、喜慶節日、迎接賓客或自娛自樂,都可以跳。舞蹈規模也由幾人的舞隊發展到幾百人規模,紙馬已變成彩色布馬,更講究裝飾性和美感,深受壯族婦女的喜愛。
舞蹈形式
紙馬有頭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卻無腳。舞前,舞者從紙馬的腹部空心處鑽入,把紙馬套在腰間,雙手提著紙馬的腰作舞。舞時,以單腳起跳,雙腳落地為基本動作。每當左腳起跳時,右腳向左前方側跨步,右腳起跳時,左腳向右前方側跨步。跳到第三拍子時,跨步的掌還要在地上點兩下。在繞場跳動時,戴鬼面具的舞者應與前後的舞者互相照應,起跳的左右腳和步伐都必須一致。舞蹈中,馬對馬,獅子對手巾,鬼面對小刀、大刀對大刀,作互相拚鬥動作。舞紙馬者,還要依從步法、節奏、有節拍地左右搖動馬頭,讓兩“馬”作互相咬、踢、廝鬥。舞場上馬鈴叮噹響,灰塵四處揚,真如在戰場上打鬥一樣。
隨著馬鈴、鼓、鑼、碓聲齊鳴,舞者不斷抖動馬頭,又踢、又跳、又轉;好似馬抬頭、擺尾、提腳,時而如揚蹄長嘯,時而似奮蹄賓士;抬獅子者則前滾後翻,左搖右跳,躍躍而上,持刀者前刺後殺、右劈左砍。場面驚人,其舞姿古樸粗礦,引人入勝。
馬關縣的壯族跳紙馬舞,一般由二人或者一人來跳。舞者雙手提著套在身上的紙馬,圍著死者的棺材舞蹈。其動作以抖、踢、跳、轉為主,摹仿著馬抬頭、搖尾、踢腳等姿態繞圓圈。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縣開化鎮壯族紙馬舞由婦女跳,服飾為壯族婦女傳統生活裝。紙馬舞世代相傳,每一代都有表演技巧較高的民眾公認的代表性人物。現今公認的師傅是牛頭寨的高紹英、何永瓊等,後者因年事已高不再表演。開化鎮壯族紙馬舞多次參加州、縣、鄉鎮的文藝表演,多家媒體屢次進行宣傳報導。舞蹈收編於《雲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
表現主題
紙馬舞蹈主要表現驅鬼安魂,動作熱烈奔放、仿生性強,以模仿馬的奔跑、跳躍、踢蹄、鬥嘴、相咬、嘶鳴為主,而笑臉和尚則用各種方法戲弄獅子,兩個小鬼來回穿插於舞隊之中搗亂逗趣,眾武士執兵器跟蹤追殺,一直舞到小鬼被趕跑、獅子累趴下、紙馬被套住,方告結束。
價值
紙馬舞是壯族祖先崇拜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壯族先民的喪葬祭祀習俗和傳統舞蹈形式。其表現形式和發展過程反映了壯族社會生活的歷史變遷,對研究壯族歷史、文化、藝術發展均具有較高價值。現今的紙馬舞已經集體育、娛樂、休閒、教育和宗教祭祀於一體,它張揚民族傳統卻又有著與時俱進的變化,能讓廣大的人民民眾所喜聞樂見。它通靈自然激昂奮進而又含蓄婀娜;它解讀歷史的厚重凝達而又寬廣宏富;熱烈明朗而又舒緩紆徐;集藝術美感與自然靈感於一身。雲南民間蘊藏著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紙馬舞已經通過非遺的申報,它反映了雲南壯文化的歷史,充分體現了少數民族的原生態的體育文化和生活、習俗、禮儀等。紙馬舞正在不斷的發展壯大,從村社走向舞台,從舞台走向更廣闊的文化交流平台,在學習與創新,繼承和發揚當中獲得凝練、提高、升華 。
現狀
紙馬舞原有的喪葬祭祀性已經演變為群體娛樂性,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原有的舞蹈形態面臨傳承危機,亟需進行有效保護。文山縣開化鎮許多壯族村寨都建立了自己的紙馬舞隊,各舞隊有自己的隊長或紙馬舞師傅。 2006年,在雲南省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市申報的開化鎮紙馬舞及開化鎮紙馬舞之鄉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壯族“紙馬舞”已經通過省文化廳評審報國家文化部為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