壠下村

壠下村位於松下鎮北部沿海,轄有珠山、千山灶等自然村。壠下村坐落於天池山之麓,以筆架山、大王山為屏,前以御國山為案,毗鄰有長林、首祉等村。該村風景秀麗,依山面海,村境內的大王山和寨下山形似兩條臥龍,遙遙相對。在兩山之間的珠山恰似一顆明珠,正應驗了“雙龍戲珠”之說,故又有人稱之為“龍下村”。全村1195戶。4568人,隨著壠下經濟的飛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也不斷增加,如今也有近3000人。林姓已經成為壠下的第一大姓,占全村人口的六成。

花編織起幸福生活

長樂區松下鎮壠下革命老區村,現有村民1200多戶。昔日的壠下村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漁村,隨著紡織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壠下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的壠下村花編廠林立,還是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福州市老促會副會長林敬恩是壠下村退休老幹部,他告訴記者,這裡地處長樂和福清交界處,距長樂中心區較遠。新中國成立初期,壠下村一窮二白,連防護林都沒有,平日飛沙走石,生態環境十分惡劣。更糟糕的是,教育嚴重落後,80%以上村民是文盲。當初,民間流傳著一首形容壠下村貧窮的民謠,大意是女子嫁給壠下村的男子,窮得只能吃鹹菜。

窮則思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任壠下村村幹部的林敬恩,帶領村民植樹造林,治山治水;興修水庫,先後修建了金山門水庫和東方紅水庫;辦工廠,創辦碾米廠、農械廠、鋸木廠;抓教育,辦國小、辦中學……一系列大動作後,壠下村生態環境逐漸恢復,村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更為重要的是,重視教育後,村民基本上“脫盲”。

林敬恩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壠下村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加上國家對革命老區的扶持政策,壠下村走上了鄉村振興路。不少村民創辦了紡織花編廠,過上了富裕的生活,到上世紀90年代,幾乎家家都蓋起了新房。

“‘知識化、工業化、城鎮化’是壠下村很早就提出的奮鬥目標,經過二三十年的艱苦奮鬥,壠下村早已今非昔比,成為福建省的明星村。”林敬恩說,壠下村生態環境恢復良好,通過大規模植樹造林,擁有防護林和山林10000多畝,被評為福州地區植樹造林先進。村民創辦的紡織花編廠達100多家,吸收外來務工人員近萬人,擁有世界一流的花編設備,年納稅額達8000萬元。

林敬恩告訴記者,近年來,壠下村還大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如今,走進村莊,映入眼帘的是乾淨整潔的街道、鬱鬱蔥蔥的綠樹、鱗次櫛比的小洋樓,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大提升。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為松江鎮,轄今江田鎮、松下鎮所轄大部區域。1958年屬江田公社,1987年4月從江田鄉析置首祉鄉。1994年撤鄉設鎮,改名松下鎮。2000年面積43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壠下,首祉,大祉,午山,前連,山前,松下,榕嶺,長嶼9個村委會。

染有限公司的“興盛”牌,興隆針紡有限公司的“依韻”牌,佳億化纖有限公司的“佳億”牌獲得福建省著名商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