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壓歲錢通脹是指春節期間壓歲錢隨著物價上漲的一種現象。該現象的出現與攀比心理不無關係。對很多人來說,壓歲錢已變得非常“沉重”,除了攀比心理作怪,也是難過“人面、情面、場面”三關的一種表現。現象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物價上漲,2012年春節,不少網民發現紅包也“水漲船高”了。在一些大城市,壓歲錢的“起步價”已經達到了500元,動輒上千的也不稀罕。更有網友自曝“24小時內收到了5萬多元壓歲錢”。某入口網站上超過1200名網友參與的投票顯示,面對“來勢洶洶”的“壓歲錢”,33.2%的網友認為壓歲錢“很有過年氣氛”,但也有21.9%的網友感到焦慮,覺得“現在的壓歲錢已經走味了”。危害
隨著近年來壓歲錢的不斷“水漲船高”,其越來越陷入一種讓人“愛恨交加”的複雜感情,一方面是日益“通脹”的現實,讓發壓歲錢的人日益感覺力不從心,而另一方面則是壓歲錢“通脹”之後,更易引發孩子們的盲目攀比、隨意浪費、用之無道的盲目行為滋生,而對孩子壓歲錢是家長收起來還是放手更會讓家長和孩子的關係陷入尷尬和無奈。壓歲錢“通脹”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即便“通脹”還是大多數人樂意為之,除了過年氣氛之外,在過年的天倫之樂之際,負擔一部分代表著情意和關愛的付出,也是應該的。但關鍵是人們為何越來越感覺“壓歲錢變味”呢?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伴隨著壓歲錢的“通脹”教育引導卻在日益式微,結果出現了壓歲錢“通脹”而教育引導無力進而導致壓歲錢積極意義失卻而負面後果卻不斷滋生的尷尬,這不僅對於成人而言,已經淪為一種過節的不堪面對式負擔,對於孩子們而言,也成為一種不利於健康成長的負面誘因。
不管是從壓歲意義上,還是從親情和關愛體現上,以及傳統節日文化意蘊的彰顯上,壓歲錢都是積極而富有人性化色彩的節日歡慶形式之一。但關鍵是現實中對青少年的假日壓歲內涵意義教育還不到位,對青少年正確看待壓歲錢的教育引導還不夠,對家長如何採取科學而理性的方式用壓歲去體現愛與關懷呵護的干預引導還不及時到位,從而導致壓歲錢“通脹”後失卻了應有的內涵與意義,陷入一種被動的攀比、浪費甚至是負面影響,不僅難以為節日添彩,而且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