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塞拉級(簡稱S級)多用途攻擊核潛艇屬於前蘇聯第四代攻擊型核潛艇。首艇於1984年建成服役,最後一艘遲至1993年才交付部隊,共建造6艘。該級艇共有2型(S-Ⅰ和S-Ⅱ),均由位於前蘇聯高爾基市的第112設計局設計。該級艇雖然被定為多用途攻擊潛艇,但其最主要的任務則是消滅敵方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塞拉級也能勝任摧毀敵方水面艦艇、攻擊陸上戰略目標等多種任務。
S-Ⅰ型艇最大武器裝載量為30枚,除了發射管內正常裝載外,艙內一般可裝12枚65型魚雷和20枚53型魚雷。如果裝載飛彈的話則必須相應減少魚雷的數量。其執行布雷任務時,最多一次可攜帶各型水雷60枚。
S-Ⅱ型艇的武器裝載量增加到40枚,除了能發射Ⅰ型艇的所有武器外,據說還能發射“針”式防空飛彈。
服役歷史
“塞拉”Ⅰ由高爾基紅色索爾莫夫造船廠建造,北德文斯克造船廠舾裝並最後完成。首艇K-239“鯉魚”號於1982年5月8日開工建造,1983年7月29日下水,1984年9月21日服役,1998年退役。第二艘K-276“蟹”號於1983年8月開工建造,1984年4月下水,1987年服役。1996年,該艇改名為“科斯特洛瑪”號,舷號未變。“塞拉”Ⅱ則由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建造。首艇K-534“祖巴卡”號於1986年6月開工建造,1988年6月下水,1990年12月28日服役。1995年,該艇改名為“諾夫哥羅德”號,舷號未變。第二艘K-336“奧昆”號於1990年5月開工建造,1992年6月下水,1993年9月服役。1995年,該艇改名為“普斯科夫”號。
技術參數
塞拉I
外形尺寸:長107米,寬 12.2米,吃水8.8米。排水量:水上6300噸,水下8200噸。
航速:水上12.2節,水下35節。自持力:100天。
潛深:極限下潛深度600米。工作下潛深度480米。人員編制:60人。
塞拉II
外形尺寸:長110.5米,寬10.2米,吃水9.4米排水量:水上6470噸,水下8500噸。
航速:水上12.2節,水下35節。
自持力:100天。
潛深:極限下潛深度600米。 工作下潛深度480米。
人員編制:65人。
裝備情況
動力裝置:兩座壓水堆,單堆功率為200兆瓦,而迴路採用2台渦輪發動機,輸出功率高達95000軸馬力。艇上還配備有2套柴油發電機組和2組蓄電池。
武器裝備:SS-N-21型遠程巡航飛彈、SS-N-16型反潛飛彈、SS-N-15型反潛飛彈、53型、65型魚雷及各種水雷等。
電子裝備:“鯊魚鰓”主/被動搜尋與攻擊型低頻艇殼聲納,“鼠叫”低/中頻型主/被動搜尋跟蹤聲納,拖曳線列陣甚低頻聲納,聲速梯度儀,噪聲監測儀,測冰、測水儀等水聲設備;“魔伴”搜尋雷達,“停車燈”偵察雷達;中波、短波、超短波與極低頻通信設備,甚低頻拖曳浮標天線與衛星通訊設備;“奧米加”、“羅蘭”C、無線電定位儀、慣性導航系統和衛星導航系統等。相關事件
1、1992年2月11日,美國海軍“洛杉磯”級“巴吞魯日”(SSN-689)號攻擊核潛艇在科拉半島軍港入口處跟蹤到俄北方艦隊的K-276“塞拉”I型核潛艇。俄潛艇發覺後,立即以一個標準的“瘋狂伊萬”擺舵旋迴,採取迎頭對撞的戰術動作,向美國潛艇沖了過來。俄潛艇的指揮台圍殼撞上了美國潛艇的艇身,其圍殼幾乎被徹底撞毀。美潛艇耐壓艇體則遭受了致命撞擊,被迫在三年後退役,成為了第一艘退役的“洛杉磯”級潛艇。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採用堅固的鈦合金耐壓殼的K-276號艇修復後雖歷經了前蘇聯解體後種種磨難,至今卻仍然在役。
2、俄海軍2012年2月宣稱,俄核潛艇最遲將在6月恢復全球巡航。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2012年11月6日報導,五角大樓官員證實,美國海軍上月在距離美國東海岸以南275英里(約442公里)處發現並跟蹤了一艘俄羅斯海軍“塞拉II”級攻擊核潛艇。儘管這艘潛艇的目的尚不清楚,但美國防務官員認為,俄核潛艇逼近美國海岸的舉動表明,俄羅斯將加強核潛艇的深海巡航任務,使其恢復到冷戰時期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