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清朝康熙年間,由張、朱、孫、曹姓人士先後捐田設渡,創辦自浦西董家渡至浦東塘橋的義渡。其中,浦西董家渡渡口建有候渡房屋,岸邊以長石砌築,同時由官府鋪設通向渡口的石路,渡口取名永濟渡。後因渡客日趨增長,渡口支出日趨增加,遂改為收費濟渡。民國2年(1913年),由浦東塘工善後局在浦東塘橋路口新建木質碼頭一座,以方便過渡者上下。此時,渡口共有手搖渡船12艘,船工59人,為黃浦江上規模頗大的一個渡口,為上海、南匯、川沙人士的出入要道。
20世紀20年代時,董家渡渡口日渡江客流已達萬人左右,且民渡設施簡陋,又常超載,危險異常。民國17年(1928年),上海特別市政府公用局擬在此新辟董家渡市輪渡,但因資金等原因,計畫擱淺。民國22年(1933年)11月,闢建計畫重提,有關部門籌措經費20萬元闢建董家渡市輪渡。市輪渡浦西碼頭設在外馬路董家渡街南側,浦東碼頭設在塘橋路(今塘橋新路)口,兩碼頭岸線分別長39米、18.25米。同時新建2艘可兩端行駛的鋼殼柴油渡輪。民國25年(1936年)2月底,航線全部工程完工,同年3月1日開航運營。市輪渡航線開通後,從該渡坐渡輪過江只需6分鐘,同時可載汽車過江,大大方便了兩岸交通。
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航線停航。同時輪渡設施遭到損毀,碼頭四散它處。董家渡浮橋置於浦東三井煤棧,浮碼頭被侵華日軍拖至吳淞安東潭。塘橋浮橋被拖至復興島大中華船廠江邊,浮碼頭拖至復興島,後遭轟炸沉沒。
民國34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接收日偽上海市輪渡公司,並收回、打撈並修復輪渡站失散碼頭、浮橋。因原董家渡碼頭江灘淤塞,已不適於渡輪運營,且疏浚工程工程量浩大,故放棄原輪渡碼頭,於原董家渡碼頭北側的公義碼頭處新建董家渡輪渡碼頭,碼頭岸線長38米,於民國35年(1946年)7月建成,同年10月1日復航。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輪渡停航,至上海解放後,浦東塘橋碼頭被國民黨陸軍炸沉,且塘董線輪渡為聯繫浦江兩岸的重要通道、浦東菜販到浦西販賣蔬菜均取道該渡口過江,一經停航,必影響上海市區的蔬菜副食品供應。因此,1949年6月12日,輪渡航線臨時借用中華碼頭公司的碼頭復航,同年6月22日,塘橋碼頭修復,航線恢復原線航行。8月28日,國民黨軍機在塘橋輪渡碼頭上空投彈,當時停泊在碼頭上的市輪渡21號渡輪遭擊中沉沒,因船上乘客已離船疏散,所以並未發生重大傷亡。上海市輪渡公司隨即又調來船隻以維持輪渡運營。
1958年,塘董線輪渡增設非機動車過江業務,該輪渡成為全市非機動車過江的集中點,其中多為運輸蔬菜的車輛。之後,輪渡站又經過幾次擴建,增大、拓寬碼頭及浮橋,航線渡輪由原先的500客位增至1000客位,渡船數輛也由2艘增至3艘。
2011年2月1日起,航線投入世博渡輪運營,不設空調,客位由原渡輪的1000客位下降為500客位。
航線班次
董家渡輪渡站:5:30——22:30
5:30——6:30 20分鐘一班 6:40 6:50 7:00——8:30(早高峰快班航行,周六、周日除外) 8:40——16:50 10分鐘一班 17:00——18:00(晚高峰快班航行,周六、周日除外)18:10——20:30 10分鐘一班 20:50——22:30 20分鐘一班
塘橋輪渡站:5:40——22:20
5:40——6:20 20分鐘一班 6:30——6:50 10分鐘一班 7:00——8:30(早高峰快班航行,周六、周日除外) 8:40——16:50 10分鐘一班 17:00——18:00(晚高峰快班航行,周六、周日除外)18:10——20:40 10分鐘一班 21:00——22:20 20分鐘一班
註:逢國定節假日,單船航行。浦西逢單點開船;浦東逢雙點開船。
公交換乘
董家渡輪渡站:65、305、324、576、715、736、801、910、928
塘橋輪渡站:01、82、86、314、454、522、610、640、736、787、789、795、818、929、938、978、981、985、滬南線、浦東12路(原塘川線)、塘南專線、軌道交通4號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