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上行[甄氏詩作]

塘上行[甄氏詩作]

《塘上行》由甄氏(即文昭甄皇后)所作,這首描寫閨怨的詩觸怒文帝,甄氏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被賜毒酒而死。直到兒子曹叡嗣位,才被追謚為皇后。此後歷朝歷代,正史典籍,載其人,未載其名,均以甄后稱之。

基本信息

詩歌簡介

甄氏,中山無極人,漢太保甄邯的後人,父親官至上蔡令,“江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為一絕世美女。三歲時失去父親,九歲能文識禮,看懂過去的成敗得失。建安年,袁紹為次子袁熙取她為妻。後來曹操與袁紹宣戰,袁熙被外調出去守幽州,甄氏獨自留在冀州。袁紹兵敗,曹軍將冀州踏平,曹丕趁亂娶她為妻,很是寵愛,之後她為丕生下曹叡(即魏明帝)和東鄉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稱帝。甄皇后不僅賢德,而且文才出眾,留有《甄皇后詩選》,其中的《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膾炙人口,流傳至今 。後明帝即位,追封她為“文昭皇后”,並為她重修墳墓。

詩歌體裁

甄皇后不僅賢德,而且文才出眾,留有《甄皇后詩選》,其中的《塘上行》,是屬《相和歌·清調曲》的一種樂府古辭,可配樂演唱。這首《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膾炙人口,流傳至今。最初編入南朝《玉台新詠》、唐《藝文類聚》等詩集,承傳於後世,當代《中國歷代才女詩歌鑑賞辭典》、《中國皇后全傳》等著作,都錄有此詩。

詩歌原文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 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 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 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注釋

蒲:菖蒲。蒲草。離離:濃密貌。

傍能:依傍能力。

眾口鑠黃金:眾口鑠金。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

感結:情感結系。謂心情鬱結。

莫以:不要因為。

賢豪:賢明豪邁。賢士豪傑。

薤(xiè):藠頭。

麻枲(xǐ):麻,指麻布之衣。枲,大麻的雄株,只開雄花,不結果實,稱“枲麻”。麻類植物的纖維。

菅蒯:茅草之類。可編繩索。指草鞋。喻微賤的人或物。菅,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山坡草地。很堅韌,可做炊帚、刷子等。桿、葉可作造紙原料。蒯,蒯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水邊或陰濕的地方,莖可編席,亦可造紙。

悲風:悽厲的寒風。

翛翛(xiāo):此處指樹木高大茂盛。

1.

蒲:菖蒲。蒲草。離離:濃密貌。

2.

傍能:依傍能力。

3.

眾口鑠黃金:眾口鑠金。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

4.

感結:情感結系。謂心情鬱結。

5.

莫以:不要因為。

6.

賢豪:賢明豪邁。賢士豪傑。

7.

薤(xiè):藠頭。

8.

麻枲(xǐ):麻,指麻布之衣。枲,大麻的雄株,只開雄花,不結果實,稱“枲麻”。麻類植物的纖維。

9.

菅蒯:茅草之類。可編繩索。指草鞋。喻微賤的人或物。菅,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於山坡草地。很堅韌,可做炊帚、刷子等。桿、葉可作造紙原料。蒯,蒯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水邊或陰濕的地方,莖可編席,亦可造紙。

10.

悲風:悽厲的寒風。

11.

翛翛(xiāo):此處指樹木高大茂盛。

詩歌翻譯

蒲草長滿了水池,它們的葉子隱約相間。正如你的寬厚正直,不說我也自然知曉。大家都這么說混淆是非,使你不得不離去。每當想起我們相距這么遠,我就像沒有丈夫一樣苦苦的思念。一想到你離去時的神情,我的心就像長了結一樣。一想起你那悲傷的表情,我每天晚上都不能入睡。

不要以為有身份有地位,就可以拋棄自己所愛的東西?不要以為魚肉多了,就可以拋棄大蔥和薤菜。不要以為麻枲多了,就可以不要菅草和蒯草了。出去了為什麼又回來,回來了卻又想著再出去。邊疆的風聲使人倍感淒涼,樹被風吹的聲音都是那么淒涼!從了君以後就要自己讓自己快樂,要好好的活下去。

詩歌解析

徐禎卿對《塘上行》的點評雖然有部分中肯之言,但亦存偏頗。“工拙之間,相去無幾”即是失審之言。雖然此言原是作者比較了甄氏的《塘上行》和陳思王的《浮萍篇》之後產生的感嘆,但是,《塘上行》中未經推敲的“拙”並不是普遍意義上的“拙”。相反,卻是一種“巧”、一種妙手偶得之“巧”、一種極精妙並且濫觴於後世的藝術手法。雖然詩人當時是信筆提詩,無意識的首次運用了這一手法,但這也只能說明詩人稟賦高妙、資質過人。若非如此,何以從“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到“邊地多悲風,樹木何修修”僅僅兩句,便令徐禎卿拍案長嘆,頓生“絕殊”之感。

從現實感況繼而自然景觀,筆法空靈絕妙,兩境交相互動、彼此輝映,使作品的情感衝擊力陡然倍增。這一妙手偶得的神來之句所採用的筆法,在唐初四傑之一王勃的“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中依稀可見。而到了“大曆十才子”之首錢起“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詩句中,則表現得更為明顯。因甄氏首創的這一筆法空靈逸動,佐以錢起的悉心演繹,“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遂成千古絕唱。它既寫出了曲終人杳的惆悵,又留下了豐富的想像空間。因此句之絕才驚艷,曾先後被柳永的《河傳》、秦觀的《臨江仙》所沿用。

《塘上行》之妙,盡在結尾三句。前面之所以評此詩“於悲慟傷絕中另生沉致之姿,風采殊絕”,蓋指詩之末句“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依“從君致獨樂”判斷,詩人心目中的主要客群是她丈夫曹丕。曹丕沒有帶給甄氏多少人間歡樂,反而卻為甄氏帶來無盡的“苦愁”,並且最終竟要因讒而殺妻。

可以說,兩人之間的感情基本不復存在,形同陌路。在此境況下,曹丕賜死甄氏,甄氏對曹丕可能沒有絲毫的怨恨之心嗎?那么既然如此,甄氏為什麼還要祝福曹丕“延年壽千秋”呢?想必甄氏十分清楚,皇命下達已經是覆水難收,自己即便再祝福他千次萬次,也終究不可能改變被賜死的命運。既然將死,那為什麼還要希望曹丕“延年壽千秋”?從詩人對曹丕長久以來的哀怨之情來看,從將死的被害者對兇手自然的人性態度來體察,結合即將枉死之人極為特殊的至悲心境,只有一種解釋可以成立。那就是,對曹丕憎惡深久的甄氏著寫該句的真實意圖,是的,“延年壽千秋”看似是何等賞心悅目的祝福之言!但在這賞心悅目的背後,實則蘊藉著詩人無邊的恨意。如此匠心獨運,古今罕見,唯性情者識之、察之、深憫其情。

詩歌評價

甄氏,三國魏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名不詳。三歲喪父,自幼喜好讀書,性情恬淡溫良,姿容艷麗。建安中,嫁於袁紹次子袁熙。後來曹操滅袁紹,被曹丕納為夫人,生下魏明帝曹睿和東鄉公主。後因郭太后進讒,於黃初二年被魏文帝曹丕賜死,葬於鄴。在《塘上行》一詩中,作者以決絕的筆觸抒發了因讒言而與丈夫嫌隙的沉痛,追思昔日歡好。不同於其他閨怨詩的哀愁,整部作品於陰雲密布中透露出一種難得的自尊之情,王叡在《炙轂子》中又說名《塘上辛苦行》,評結尾“從君獨樂,延年千秋”之語可稱絕妙, “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修修。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明代徐禎卿在《談藝錄》中感慨此詩云:“詩殊不能受瑕,工拙之間,相去無幾,頓自絕殊。”

甄氏之所以在詩中吟懷出如此深切沉重的苦難嗟嘆,固然源於流沛戰亂的生命體驗,更深的原因卻是由於自身不幸的情感經歷。204年曹操打敗袁紹,占領鄴城,曹丕進入袁府中,見到劉夫人和甄氏,甄氏因為害怕,把頭伏在劉夫人膝上,劉夫人讓人把自己手綁起來。曹丕問:“劉夫人為什麼要這樣?讓你的兒媳婦把頭抬起來。”劉夫人捧起甄氏,讓她抬起頭來,曹丕看見她美貌非凡,便心悅於她。曹操聽聞了曹丕的心思,就為他迎娶了甄氏。甄氏嫁給曹丕後,獨得寵愛,擅室數年,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曹氏(東鄉公主)。 從《塘上行》可見,隨著曹丕逐漸進入權力中心,甄氏被讒言構陷,使得夫妻二人嫌隙,才有“眾口爍黃金,使君生別離。”之語,所以,詩人“從君致獨樂”的哀怨才油然而生。

曹丕之所以將甄氏看作珍寶,是因為當年曹操擊敗袁紹後,曹丕之弟曹植也鍾情於甄氏,雖然求婚未果,但對甄氏卻始終難以忘情。以致甄氏死後,深悉此情的曹丕將甄氏陪嫁的玉鏤金帶枕拿給曹植看時,陳思王睹物思人,不禁泣下沾襟。對甄氏心有所動的不僅是曹丕和曹植,他們的父親曹操同樣垂涎於甄氏之美,只不過,曹操被甄氏婉拒而未能得逞。曹操固一世之雄也,然,甄氏卻並非孫尚香。何況,曹家父子作為甄氏首次婚姻失敗的元兇禍首,甄氏對他們是否暗存芥蒂委實難料。至於甄氏婉拒曹操的心理動機,明代女詞人陳沅向吳三桂所說的“紅拂尚不樂越公,矧不迨越公者邪?”與此當出自同一機杼。所以,曹丕最終得以納甄氏為夫人,實在是歷經周折後的僥倖,難怪會在潛意識中如此沾沾自喜。在這次情場角逐中,失敗了的曹植雖然無比失落,但相思之情卻有增無減。而且,他對此也並不刻意隱瞞。

相比之下,另一位失敗者曹操在對待甄氏的感情上卻尤為內斂。曹操不是唐明皇,與甄氏失之交臂雖是心有不甘,但也只能對這位美艷的兒媳暗自掛懷,不僅為愛子曹沖聘娶甄氏族女為妻子冥婚合葬,更據《世說新語·言語篇》注引《典略》云:“建安十六年,世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妙選文學,使禎(劉禎)隨侍太子,酒酣坐歡,乃使夫人甄氏出拜,坐上客多伏,而禎獨平視。他日公(曹操)聞,乃收禎,減死輸作部。”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無辜的詩人無論如何也未曾料到,竟因貌美而屢遭橫禍,最後竟然因讒致死。即將辭世之際,詩人回眸著自己短暫卻又悽慘的一生,不禁哀慟傷絕、悲憤難當,遂有悵凜痛絕的《塘上行》橫空出世,盡吐哀懷。斯時,心緒悲憤交集的詩人難有推敲精琢的閒暇和情致,只是以手寫心,以血著詩。正因情感飽滿充盈,絕非為詩而詩,故使徐禎卿萌生“詩殊不能受瑕”之感懷。其實,這種感懷原本就與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之旨一脈相承。

歷史背景

甄氏丈夫帶兵征戰時,甄氏在家創作了大量抒發個人苦悶情緒的“閨怨詩”,後被全部收錄到了《古詩源》當中。其中的一首《塘上行》最為著名,論功力,此詩不亞於當時任何一位優秀的男性詩人:“浦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果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品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賢豪故,捐棄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捐棄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捐棄菅與蒯;出亦復愁苦,人亦更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蓊蓊;從軍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這首詩里洋溢出女子對丈夫濃烈的思念之情,透露出甄氏對現狀的不滿情緒,讀罷讓人不免替這位苦郁的美人哀嘆,命運的冷酷無情,讓人無所適從。自古詩性也通人性,此詩似乎也預示著甄氏的命途多舛,後來的事實證明甄氏確實是個紅顏薄命的女人。後世有人認為這首《塘上行》為曹操所寫。其實不然。細讀詩作,表達的是作者被冷落的哀愁與悲痛,是陰雲密布下的壓抑之情,更是哭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失落。從語氣看,此詩愁腸百轉,婉約麗行,陰氣十足,哪裡有曹操剛健峭拔詩風的蹤影。雖說詩人曹操偶爾也會多愁善感,但也不至於如此婉約。

歷史記載

後(甄姬)以漢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寢寐,家中仿佛見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號慕,內外益奇之。後相者劉良相後及諸子,良指後曰:“此女貴乃不可言。”後自少至長,不好戲弄。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甄姬)獨不行。諸姊怪問之,後答言:“此豈女人之所觀邪?”年九歲,喜書,視字輒識,數用諸兄筆硯,兄謂後言:“汝當習女工。用書為學,當作女博士邪?”後答言:“聞古者賢女,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不知書,何由見之?”

後天下兵亂,加以饑饉,百姓皆賣金銀珠玉寶物,時後家大有儲谷,頗以買之。後年十餘歲,(甄姬)白母曰:“今世亂而多買寶物,匹夫無罪,懷璧為罪。又左右皆飢乏,不如以谷振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舉家稱善,即從後言。

後年十四,喪中兄儼,悲哀過制,事寡嫂謙敬,事處其勞,拊養儼子,慈愛甚篤。後母性嚴,待諸婦有常,後數諫母:“兄不幸早終,嫂年少守節,顧留一子,以大義言之,待之當如婦,愛之宜如女。”母感後言流涕,便令後與嫂共止,寢息坐起常相隨,恩愛益密。

熙出在幽州,後(甄姬)留侍姑。及鄴城破,紹妻及後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紹舍,見紹妻及後,後怖,以頭伏姑膝上,紹妻兩手自搏。文帝謂曰:“劉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婦舉頭!”姑乃捧後令仰,文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凡,稱嘆之。太祖聞其意,遂為迎取。

後寵愈隆而彌自挹損,後宮有寵者勸勉之,其無寵者慰誨之,每因閒宴,常勸帝,言“昔黃帝子孫蕃育,蓋由妾媵眾多,乃獲斯祚耳。所原廣求淑媛,以豐繼嗣。”帝心嘉焉。其後帝欲遣任氏,後請於帝曰:“任既鄉黨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順,前後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後流涕固請曰:“妾受敬遇之恩,眾人所知,必謂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懼有見私之譏,下受專寵之罪,原重留意!”帝不聽,遂出之。

十六年七月,太祖征關中,武宣皇后從,留孟津,帝居守鄴。時武宣皇后體小不安,後不得定省,憂怖,晝夜泣涕;左右驟以差問告,後猶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動,輒歷時,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憂愈甚。後得武宣皇后還書,說疾已平復,後乃歡悅。十七年正月,大軍還鄴,後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動左右。武宣皇后見後如此,亦泣,且謂之曰:“新婦謂吾前病如昔時困邪?吾時小小耳,十餘日即差,不當視我顏色乎!”嗟嘆曰:“此真孝婦也。”

二十一年,太祖東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東鄉公主皆從,時後以病留鄴。二十二年九月,大軍還,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見後顏色豐盈,怪問之曰:“後與二子別久,下流之情,不可為念,而後顏色更盛,何也?”後笑答之曰:“等自隨夫人,我當何憂!”後之賢明以禮自持如此。

黃初元年十月,帝踐阼。踐阼之後,山陽公奉二女以嬪於魏,郭后、李、陰貴人並愛幸,後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賜死,葬於鄴。

曹植的《洛神賦》是宋玉《神女賦》之後最傑出的代表作,她的藝術魅力感動了歷代不計其數的讀者.正因如此,對於《洛神賦》的解釋或研究有如過江之鯽,這些紛紜的論述中,可略分為四種說法:

其一就是“感甄說”:洛神即甄后,曹植本鍾情甄后,無奈曹操將甄后嫁與曹丕,其後甄后為郭后讒死,〈洛神賦〉便是曹植於黃初年間朝見天子,返回藩國,經過洛水時,想念甄后,遂借神女的傳說而作此賦。

由於“感甄說”在民間的廣為流傳,洛水中的宓妃傳說又與甄妃傳說合而為一.潘德輿有一段駁斥李商隱的話,剛好可以用來側面說明《洛神賦》文本的無限潛能.《養一齊詩話》卷二云:“子桓日夜欲殺其弟,而子建乃敢為‘感甄’賦乎 甄死,子桓乃又以枕賜其弟乎 揆之情事,斷無此理.義山則云:‘宓妃留枕魏王才.’又曰:“來時西館阻佳期,去後漳河隔夢思.”又曰:“宓妃漫結無窮恨,不為君王殺灌均.”又曰:“宓妃愁作藍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又曰:“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文人輕薄,不顧事之有無,作此讕語,而又喋喋不休,真可痛恨!”潘氏的指責,當然有其史實根據.只是文學不同史學,藝術是心靈的反映,不一定是史實的記錄.“感甄說”未必是曹植的創作動機,但“感甄說”的形成與流傳也是一種“事實”。

《塘上行》,《五言歌錄》曰:“塘上行古辭,或雲甄皇后造;或雲魏文帝;或雲武帝。歌曰:蒲生我池中,葉何一離離。”一說是魏文帝曹丕的甄皇后所作,一說是魏武帝曹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