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意報應是萬事皆求諸神的古代社會中生產力低下、認識上愚昧無知的必然產物。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將法律規範與自然規律相等同,並對之作出一種超自然的解釋,在因果條件的基礎上形成了神意報應的觀念。神意報應的特點是以神意作為刑罰權的根據,由此論證刑法的正當性。在中國古代社會,存在天罰之說。天罰是指代天行罰,從而使世俗社會的刑罰神聖化。在西方中世紀,神意報應的思想在救贖理論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這裡的救贖是指犯罪人不僅要悔過,而且還要為其犯罪付出一份代價。這種神意報應的觀念強化了犯罪人贖罪的思想,成為當時情況下刑法正當性的有力證明。應當指出,神意報應雖然在刑法史上對於刑法根據的正當化起到了理論支撐的作用,但畢竟帶有濃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在現代世俗社會,這種神意報應論已經沒有市場。
道義報應主義為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所主張。道義報應論之報應,是一種基於道德義務而產生的報應。換言之,道德義務是報應的根據,也是刑法正當性的根據。因此,道德義務是理解康德的道義報應論的關鍵。義務源自於拉丁語的債務和法語的責任一詞,是指負有或應支付他人而又必須履行的一種法律上的不利條件。由此可見,義務與兩個概念有關:債務和責任。債務是債務人對債權人所負的特定的給付義務。因此,債務是一種特定的義務。從債務到義務,是從具體到抽象的轉化過程。責任也與債務有一定的關聯,指為債務不履行時所提供的一定財產的抵押(擔保)。由此可見,責任與一定債務之不履行有關,側重於所處的一種道德上或者法律上的不利地位。從債務與責任當中引申出來的義務,具有應當實施一定行為之含義。道德義務是指道德上的義務,是道德哲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對行為的道德約束。那么,這種義務源於何處呢?康德認為,自律性是道德的唯一原則。這裡的自律性就是理性自己給自己頒布命令,這是一種絕對命令,道德法則要求每一個有理性的人根據普遍法則行動,因而這種道德法則是自律性法則。康德認為,由於絕對命令表示去做某些行為是一種責任,絕對命令便是道德上的實踐法則。但是,由於責任在這樣一種法則中所表明的,不僅僅包含實踐上的必要性,而且還表明確實的強迫性,所以,絕對命令就是法則,絕對命令表現為一種義務。凡是與義務相違背的行為叫做違犯,這種違背義務的行為就引起責任。從道德含義上看,責難是一種判斷,任何人通過這個判斷就宣布他是一種行為的作者,或者是一種行為自由動機的承擔者,這個行為於是被認為是他的道德表現或德行,並且受到法則的約束。因此,違反道德義務行為的責任及其懲罰,是建立在人的意志自由基礎之上的,這種懲罰具有道義根據。康德正是從道德義務的自律性中引申出報應的正當性。正是基於這種道義的神聖不可違抗性,違反道義的犯罪才獲得了道德罪過性,因而對於道德罪過的懲罰也就具有了刑法上的正當性。康德的道義報應論確實為刑罰的內在正確性提供了理由,但是,由道義報應而產生的道義責任到底是一種道德責任還是一種法律責任?這裡存在一個道德與法律的關係問題。世界上不存在道德刑法,人不能因為犯有道德過錯而受到法律的懲罰。在這個意義上,康德確有將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混為一談之嫌,但康德的道義報應論可以看成是一種對刑罰的道德論證,或者說是對刑罰公正性的道德論證
法律報應主義為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所主張。黑格爾從法的特殊運動的視角論證了刑法的正當性。黑格爾的論證始於道德與法律的區分。在黑格爾看來,法和道德是存在明顯區別的,道德完全是內心的東西,不能加以任何強制,所以國家的法律不可及於人的心意,因為在道德的領域中,我是對我本身存在的,在這裡暴力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此,只有法才具有強制性,道德則不具有這種強制性。法的正當性不能由道德來論證,而只能從法本身得以論證。黑格爾認為,刑法的正當性來自於法的自我實現,是法的自我辯證運動的必然結果。刑法的這種正當性不僅從法的辯證運動中得以證明,而且從具有意志自由的犯罪人的行為中得到支持。由於犯罪是犯罪人選擇的結果,因而刑罰也可以合乎邏輯地從犯罪人的行為中引申出來,獲得合理性。自在的正義與自為的正義,這就是黑格爾的法律報應論為刑法的正當性提供的法理論證。
相關詞條
-
報應刑主義
報應主義,又稱報應刑主義(Theorie der Vergeltungsstrafe)、絕對理論(Absolute Theorie),為古典學派所掌握,...
解釋 相關條目 -
預防主義
預防主義完全不同於報應主義,它以刑法通過懲罰犯罪所追求的功利價值來論證刑法的正當性。
-
一元主義
"刑罰和保全處分都是實現社會防衛目的的手段
-
功用主義
一種以實際功效或利益作為道德標準的倫理學說。
定義 主要派別 功利主義的套用 淵源 功利主義缺點 -
撒旦主義
當走在公共的地方,不要打擾別人. 無知是一方面,但社會的繁榮正是依賴於人們的愚昧。 他所行的,有誰當面給他說明。
撒旦教主要教派 -
阿威羅伊主義
阿威羅伊主義是指中世紀歐洲一些地區的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哲學思想。在阿拉伯哲學和亞里士多德哲學影響下形成。流行於12到13世紀。創始人為阿威羅伊,主要代表...
-
罰則
罰則的理論主要有報應主義、預防主義和社會防衛主義三大類型。雖然各種類型...的理論和實踐的歷史線索。報應主義 罰則 報應主義,即側重於處罰與違法行為造成的危害在絕對值上對等或相近的各種理論主張。 簡單報應主義盛行於奴隸制...
理論 違禁有罰 罰能止禁 處罰法定 救濟原則 -
刑法目的論
介紹如下:(一)刑罰目的之報應刑論在西方刑罰發展史上,報應主義的刑罰目的說...不應追求其他目的,刑法理論界稱之為“絕對主義”其實把刑法目的緊緊鎖定在報應...的折衷主義,即以預防目的為基礎,輔之以絕對主義。折衷論認為刑罰既有其報應...
目的概念 西方理論 中方理論 目的層次 未來展望 -
暫緩起訴
“暫時不予起訴制度”,在日本則是“起訴便宜主義”的表現。由此,“稱‘暫緩...只是起訴便宜主義的一種情形,它是指檢察機關根據法律的授權,在對法律規定...本是實行起訴便宜主義的典型國家。其公訴機關在法律和政策許可的範圍內,可...
一、暫緩起訴概述 二、各國對暫緩起訴的規定及運行 三、中國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