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
停柩一段時間之後,諸事準備就緒,就要選日子報喪。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後的第一種儀式了。報喪儀式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它用發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訊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知道訊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
報喪方式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報喪方式。在廣西一帶的地區,按照舊規矩,響三次火炮就表示報喪,這叫做"報喪炮",然後派人告訴給親友。也有的地區在死了人的家中要拿白紙紮成旗幟立在門前作為報喪的信號。還有的地方,報喪的人到親友家門不能逕自入內,必須要等在門口喊屋裡的人,等到他們拿一鏟子火灰撒在門外之後,才可以進門報喪。這樣做是為了辟邪。也有地方報喪俗規非常嚴格,喪家如果死的是男人,必須由房族侄子到親戚家報喪,死的如果是女人,必須由兒子、女兒給外婆家報喪。報喪的孝男孝女必須頭上裹白布、戴斗笠,手上拿一條白布巾,跪在娘家或外婆家人的面前哭報喪事。哭報完之後馬上回家。當外婆家裡派人來奔喪,走到村頭的時候,孝男孝女必須跪在村邊路口哭迎,哭著述說喪親的悲痛,哭謝奔喪親人的一路辛勞,並且給每人遞上一條白布,叫做"孝布"。在東北一帶,是用在門外懸掛紙條來報喪的。紙條數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和地。並且他們用死者性別的不同來決定懸掛紙條的位置,死者是男性則懸掛在門的左面,死者女性則懸掛在門的右面,人們一看到門口的紙條就知道這家死了人,死者的壽數,是男是女,就一目了然了。舊時有些廣東地區的人常常罵那些行色匆匆趕路的人是"報死",因為根據當地的報喪的習俗,報喪的人必須來去急速,不進人家的大門,只能在門外高聲地喊叫,報過喪之後,討一口水漱口,來驅除不詳,然後就馬上回去。在江浙一帶,報喪習俗是用傘來暗示的。報喪的人帶著一把傘去,把傘頭朝上柄朝下,放在門外,來表示凶信。主人便要請報喪的人吃點心。然後,問清楚入殮的日期。最後,把報喪人用過的碗扔到門外,來表示驅邪避禍。在外地的親人如果收到一封"焦頭信"(信封的一角被燒焦),就可以知道這是報喪信。在浙江一些地方,死者的家屬身穿孝服,準備好菜餚酒飯等在門外,燒一些銀錠、草鞋等,這叫做"送無常"。"無常",就是民間傳說的勾魂的鬼。說是"無常"吃了菜餚酒飯,拿了銀錠花費,又有草鞋可穿,就不會來打擾死者了。
舊時北京的喪葬訃文是比較嚴格的。人死了以後,親屬就要把訊息告訴給親友。報喪用的訃聞,一般只寫亡人生前的官銜、品級,不寫亡人的履歷和生平事跡。比如"不孝某某等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某大夫,其府君,痛於某年月日時終正寢,距生於某年月日時,享壽若干歲,不孝某某侍在側,親視含殮,遵禮成服,謹擇於某年月日安葬,叩在鄉、學、世、寅、戚、誼、衰此訃聞。某日接三,某日唪經。"最後要在訃告結尾寫上"孤子某某泣血稽顙"之類的文字。
少數民族報喪方式
而中國少數民族的報喪習俗更是別具特色。比如,雲南一帶的怒族用吹"竹號"來報喪。竹號的數目根據死者的年齡、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未婚的青年只吹一個,有兒有女的吹兩個,頭人吹三個,巫師吹四個。在中甸、維西一帶,不少民族用吹牛角來報喪,也有一些地區的少數民族吹海螺。景頗族、拉祜族、黎族、滇南瑤族等少數民族用放槍來報喪,如果死者是女性的話則敲鑼。在景頗族中放槍的數目還有嚴格的規定,死者是男性的話放偶數,死者是女性的話鳴奇數。有關學者認為前兩種可能是屬於早期的報喪形式,而後兩種則是屬於後期的現象。在貴州省、北盤江流域一帶的少數民族的報喪更具有特色。他們的報喪儀式是喪家請來鄰寨的青年,兩人一組,手裡拄著拐棍,到所有的親友家去報喪。當人們見到這樣的人進寨,就知道是報喪的人了。
在漢族的觀念里,報喪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禮儀,更是一種和親屬家人一起分擔悲痛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