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地理知識

基礎地理知識

緯度1°長度 = 111.133-0.559cos2φ 公里 (緯度φ處) 主要介紹了地理的基礎知識。

概述

地理基礎知識是專題地圖的成圖底圖。也是高中學習地理的基礎知識。它包括地球和地圖兩個專題。

地球

地球質量: M =5.965×10^24kg

赤道半徑 = 6378.140 公里

極半徑 = 6356.755 公里

平均半徑 = 6371.004 公里

赤道周長 = 40075.13 公里

經度1°長度 = 111.413cosφ-0.094cos3φ 公里

標準大氣壓P0 = 760 毫米汞柱

大氣中的聲速(0度) V = 331.36 米/秒

大氣中的聲速(常溫) V = 340米/秒

地球表面磁場強度 ~ 5×10-5 忒斯拉

北磁極:76°N, 101°W;

南磁極:66°S, 140°E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φ = 45°) : g = 9.8061 米/秒2

地球表面積 = 5.11×10^8平方公里

陸地面積 = 1.49×10^8平方公里 (占總表面積的29.2%)

海洋面積 = 3.62×10^8平方公里 (占總表面積的70.8%)

地球體積 = 1.0832×10^12 立方公里

地球平均密度 = 5.518 克·厘米-3:

地球年齡 ~ 46 億年

地球表面脫離速度 = 11.2 公里/秒

光行差常數(J2000) k = 20.49552"

黃赤交角(J2000) ε = 23°26'21".448

黃徑總歲差(J2000) P = 5029”.0966 (每世紀)

歲差周期 = 25800 年

平均軌道速度 = 29.79 公里/秒

地球數據

年齡:46億歲。

公轉周期:約365天。

回歸年長度: 366.2422 天。

公轉軌道:呈橢圓形。7月初為遠日點,1月初為近日點。

自轉周期:恆星日為23小時56分04秒。太陽日為24小時。

自轉方向:自西向東。

黃赤交角:黃道面與赤道面的交角為 23°26’

極半徑:是從地心到北極或南極的距離,大約3950英里(6356.8 公里)(兩極的差極小,可以忽略)。

赤道半徑:是從地心到赤道的距離,大約3963英里(6378.1 公里)。

平均半徑:大約3959英里96371公里)0。這個數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點距離的平均值。

體積:10832億立方千米。

質量:5.9742×10^21 噸。

平均密度:5.515 g/cm^3

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海洋面積:3.617453億平方千米。

大氣主要成份:氮(78%)、氧(21%)和二氧化碳等其他物質(1%)。

地殼主要成份:氧(47%)、矽(28%)和鋁(8%)。

表面大氣壓: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

衛星(天然):1顆(月球)

通過如下途徑計算地球的質量。

方法一、在赤道上,地球對質量為m的物體的引力等於物體的重力與隨地球自轉的向心力之和,則為5.984*10^24 kg

方法二、在北極,不考慮地球自轉,則計算為5.954*10^24kg

方法三、把地球看作質量均勻的球體,忽略自轉影響,半逕取平均值,重力加速度取標準值。則為5.965*10^24kg

月地距離r月地=3.884×10^8m,月球公轉周期為27天7小時43分11秒(恆星日),即T月≈2.361×10^6s,月球和地球都看做質點,設月球質量為m月。

方法四、為6.220*10^24kg</CA>

地圖

定義

地圖是按照一定的法則,有選擇地以二維或多維形式與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或其它星球)若干現象的圖形或圖像,它具有嚴格的數學基礎、符號系統、文字註記,並能用地圖概括原則,科學地反映出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特徵及其相互關係。

現階段地圖的定義是:以一定的數學法則(即模式化)、符號化、抽象化反映客觀實際的形象符號模型或者稱為圖形數學模型。

類型

(1)按其區域範圍分為:世界圖、半球圖、大洲圖、大洋圖、大海圖、國家(地區)圖、省區圖、市縣圖等。

(2)按其專題學科分為:自然地圖、人口圖、經濟圖、政治圖、文化圖、歷史圖。

(3)按其具體套用分為:參考圖、教學圖、地形圖、航空圖、海圖、海岸圖、天文圖、交通圖、旅遊圖等。

(4)按其使用形式分為:掛圖、桌面圖、地圖集(冊)等。

(5)按其表現形式分為:縮微地圖、數字地圖、電子地圖、影像地圖等。

(6)按其印刷開本分為:16開、8開、4開,對開,全張、兩全張、三全張、四全張,九全張。

(7)按地圖分類:地圖集,電子地圖,三維地圖,衛星地圖,影像地圖等。

按照地圖的內容,地圖可分為普通地圖、地形圖和專題地圖三種。普通地理圖(General Map)是以同等詳細程度來表示地面上主要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能比較全面地反映出製圖區域的地理特徵,包括水系、地形、土質、植被、居民地、交通網、境界線以及主要的社會經濟要素等。它和地形圖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地圖投影、分幅、比例尺和表示方法等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表示的內容比同比例尺地形圖概括,幾何精度較地形圖低。地形圖(Topographic Map)是指國家幾種基本比例尺(1:5千,1:1萬,1:2.5萬,1:5萬,1:10萬,1:25萬,1:50萬,1:100萬)的全要素地圖。它是按照統一的規範和符號系統測(或編)制的,全面而詳盡地表示各種地理事物,有較高的幾何精度,能滿足多方面用圖的需要,是國家各項建設的基礎資料,也是編制其它地圖的原始資料。專題地圖(Thematic Map)是著重表示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的地理分布,或強調錶示這些現象的某一方面特徵的地圖。專題地圖的主題多種多樣,服務對象也很廣泛。可進一步分為自然地圖和社會經濟地圖。

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為: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比例尺可以用幾種方式來表示。

數字式:如 1:100 000 或1/100 000

文字式:如 :”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1千米“

0 1 2 3 4 5 6 7千米

線段式:└─┴─┴─┴─┴─┴─┴─┘

地圖上所表示的地區,有的範圍大,有的範圍小;有的內容詳細,有的內容簡單。因此,在繪製地圖時,選用的比例尺大小就有所不同。

等值線

是製圖對象某一數量指標值相等的各點連成的平滑曲線,由地圖上標出的表示製圖對象數量的各點,採用內插法找出各整數點繪製而成的。

地形

按其形態可分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