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
同佛教和伊斯蘭教相比,基督教這一世界性的宗教,在其起源方面還存在著不少爭論。一般認為,基督教最初出現在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地區。
公元1世紀,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征服了地中海沿岸歐洲、西亞和北非的大部分地區,建立了龐大統一的羅馬帝國。但這個帝國,即使在其鼎盛時期,也決不是名副其實的"太平盛世",因為在這帝國內,羅馬統治當局和外地行省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羅馬人和其他氏族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奴隸起義和民族起義此起彼伏,連續不斷,終於使這個龐大帝國陷於分崩離析的地步。
距羅馬遙遠的巴勒斯坦地區,位於東起波斯灣,西至埃及邊境的"新月形沃壤"西南端,歷史上經歷了兵燹劫掠的遭遇。從公元前20世紀,它就先後遭受亞摩利人、喜克索人和埃及人的占領、蹂躪。公元前15世紀,希伯來人(原意是"從大河那邊過來的人",後來指以色列人,即現在通稱的猶太民族)開始進入這塊"迦南美地",並同迦南土著和腓尼基人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公元前13世紀,埃及人重新征服了這一地區,但其統治後來又被北方來的一個新民族非利士人所推翻,埃及帝國鏇即滅亡。公元前8世紀起,亞述、巴比倫、波斯人相繼入主迦南,使當地猶太民族一次一次地遭到打擊和壓迫。到公元前3世紀,這一地區又經希臘帝國的統治。最後於公元前1世紀時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猶太人對千百年的異族統治,進行了連續不斷的起義和反抗。例如公元66年,羅馬總督野蠻地劫掠猶太人奉為神聖的耶路撒冷神殿及其寶庫,遭到了猶太人的起義反抗,堅持達4年之久。公元70年羅馬統治者對耶路撒冷的起義者和居民進行了血腥的報復和鎮壓,居民成為奴隸的達7萬人之多。有些民族領袖由於鬥爭失敗感到無能為力,就把希望寄託於宗教。盼望救主降臨來拯救自己。這種盼望清楚地記載在猶太民族的宗教經典:律法書和先知書中。
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反抗羅馬的外來統治中,由於經濟、社會也位以及對羅馬統治者的政治態度不同而逐漸形成了幾個宗教 -- 政治集團,其中最重要的有:(1)撒都該派(the Sadducies),由祭司、貴族和富商組成,遵奉《律法書》(TORAH),但屈從於羅馬的統治;(2)法利賽派 由文士和律法師為主體而組成,遵奉成文律法和口傳律法,以嚴守猶太教傳統相標榜,強調與異教、異族隔離,對羅馬既不明顯合作又不公然對抗;(3)奮銳黨(The Zealots),亦譯吉拉德派或狂熱派,由下層反抗分子組成,反對外族侵略者和依附他們的猶太當權者;(4)艾賽尼派(the Essenes),亦譯"敬虔派",曾積極參加反羅馬鬥爭,組成患難相助、有無相通的共同生活社團,嚴守教規,寄望彌賽亞來臨以解脫塵世苦難。據《聖經》記載,耶穌對撒都該和法利賽派持嚴厲的批判態度,他已門徒中有1人屬奮銳黨,現代不少學者通過對《死海古卷》的研究,認為原始基督教的部分信徒和艾賽尼源的"庫姆蘭社團"極為相似。基督教可能脫胎於艾賽尼派。
猶太人作為東方的一個民族,具有東方人的心理和文化特點,所以基督教創始時也帶有鮮明的東方色彩。以猶太民族為主體,基督教還吸收了東方一些其他民族的思想.習俗和文化。猶太民族長期遭受異族統治,並和異民族雜居在一起,很自然地要接觸許多外來文化,通過這種接觸和交流,促使猶太教的一神論、末世論、魔鬼論等宗教信仰日益發展,這些信仰後來明顯地反映在基督教的教義和崇拜儀式中。我們從下面幾個例子中可以看到基督教研愛的東方神秘宗教影響,(1)起源小亞細亞的母神祟拜,每年春分為紀念阿提斯神(Attis)死而復活的節期,到時候由祭司取血獻祭; (2)埃及的伊西斯 -- 奧西里斯神崇拜中流傳著聖母哺育聖嬰的形象,這種崇拜強調重生的意義和對來生的希望;(3)起源於波斯的密特拉教,信奉萬物創造者和萬物之父的太陽神密特拉,密特拉誕辰為冬至後的12月25日,舉行宗教宴筵時使用麵包和酒,用血作洗禮,等等。 這些禮儀和節期後來明顯地為基督教所吸收。
19世紀德國研究基督教的大衛‧弗‧史特勞斯曾指出:"毫無疑問,基督教是在猶太教的土壤里成長起來的,但這乃是在這塊士壤已經被外來成分所滲透和飽和之後。"我們不妨這樣說。如果在基督教的起源和最初形成期中,不是已經有西方和東方,有希臘羅馬精神和猶太精神共同參與其中,它就決不會成為西方和東方的共同宗教,特別是後來成了西方特有的宗教。 所以,希臘.羅馬文化對基督教的最後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就哲學思潮來說,當時對基督教影響較著者,有強調理念論、神秘經驗和靈魂不滅的柏拉圖主義,以及鼓吹人類一體; 天人諧和,同受一位主宰支配,提倡恬淡寡慾、節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義。猶太哲學家斐洛(約前20年 -- 約公元42年)還將這兩種思想同猶太教教義融為一爐,一方面力圖找出希臘哲學思想在猶太教聖經中的根據;另一方面則用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道",Logos)作為解釋上帝本身及其與世界、人類關係的基本概念。
羅馬人注重實際的性格以及他們的法制觀念、權利和義務思想,對基督教倫理的發展,教會體制的形成,都有深遠的影響。當時羅馬帝國形成了以西塞羅為代表的折衷主義思潮,流風所及, 初期教會不僅嚮往彼岸世界和來生的福樂,也注意此岸世界的行為和今生的遭遇。基督教既繼承猶太教傳統中某些合理部分,並吸收其他外來文化中的因素,在世界的環境中加強了世界化的傾向,這些都得歸功於羅馬文化的貢獻。
總之,我們可以用國外的一位學者所說的話來概括基督誕生時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環境:"那時的世界,政治是羅馬的,文化是希臘的,社會是異教的,宗教是希臘化東方的。"
起源
七世紀時,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塞爾琪(Sergius,610—638 在任)由東羅馬帝國皇帝授意,提出願與西部教會一同信仰耶穌基督具有神人二性,但要求西部教會也一同信仰耶穌基督只具有一個神的意志而不具有人的意志;遂寫信給羅馬主教洪諾留(Honorius,625--638 在任),得其同意。東羅馬帝國皇帝厄拉克利(Heraclius,575--641)於638年,及其後任君士坦斯二世(Constans II,642--668在位)於648年,相繼發出諭旨,令全國皆信從一志論,不從者治罪。當時不直接受治於東羅馬帝國的西部教會掌實權者卻竭力反對。及至680年由皇帝君士坦斯四世召開第三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時,羅馬主教阿加篤(Agatho,678--681在任)宣布此說為“異端”,並絕罰洪諾留。
歷史
【1】公元七世紀初拜占庭皇帝契拉克流(Heraclius),因為波斯軍隊入侵,為了爭取基督一性派的支持,共同抵抗外侵,而採取和解態度。但是觸發了基督是一個意志或二個意志的辯論,皇帝授權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士求(Sergious),進行和解的工作。採用丟尼修(Dionysius the Pseuso Areopagite)的「屬神人的精力」一詞,承認基督有神人二性,但其活動是「屬神人的精力」所主宰,士求是正統派的代表,他的解釋化解了正統派和基督一性派的對立。但在公元634年耶路撒冷主教的正統派索夫羅紐(Sophronius),興起一股反對此說的勢力。羅馬教宗何挪流(Honorius)得到士求的報告,知道此事了解皇帝為使教會合一的努力,就駁斥索夫羅紐的立場。但教宗認為一個精力說缺乏聖經根據,順便提到基督有一個意志,所謂基督一志說(Monothelitism)開始出現。皇帝契拉克流在638年頒布了士求所著述的《續論》(Ekthesis)確定基督只有一個意志。但繼任的教宗約翰四世於648年,下諭斥責基督一志說為異端,引起東方皇帝和西方教宗一段神學鬥爭。
【2】於680年舉行的第三次君士坦丁堡會議中,對基督一志論派加以譴責。
起源地
聖谷是黎巴嫩最幽深、最美麗的山谷之一,是典型的世外桃源。也是世界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修道士的聚居地。
聖谷是世界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修道士的聚居地。它的許多修道院年代已十分久遠,引人注目地坐落在崎嶇不平地谷中,附近是黎巴嫩山林遺址,這裡的樹木是古代宗教建築優質的木材。
聖谷是黎巴嫩最幽深、最美麗的山谷之一,是典型的世外桃源。在峽谷的底部流淌著發源於聖松山腳的卡迪沙河,在峽谷的著名的雪松林之上聳立的是黎巴嫩境內海拔最高的山峰。
“Qadisha”這一詞源於閃族語系,它的詞義是“神聖的”,因而Wadi Qadisha的意思就是“聖谷”了。聖谷中有一些天然山洞以及由人搭建起的石屋,這些建築自公元前3世紀至古羅馬時代一直有人居住。另外聖谷中還散布著一些用石頭建成的小禮拜堂、寺院以及一些偏僻的修道院。早在中世紀早期,這裡就成了修道士、隱士、苦行修道者的收容所。這些虔誠的教徒屬於不同的教派,這些教派大多是因為對於基督本質的認識不同而形成的,他們中有基督教教派、基督一性論者以及基督一志論派等。那時聖谷中居住著很多信徒,其中甚至還包括伊斯蘭教教徒。這裡的居民講著各種語言,有希臘語、阿拉伯語以及衣索比亞語等。聖谷被一分為二,每一部分都分別以一處修道院的名字來命名。
聖谷從基督教早期就一直是修道士的聚集地。黎巴嫩山林里的樹木是聖林的殘存者,同時也是古代非常珍貴地建築材料。 聖谷的修道院是殘存下來的最重要的反映基督教根本教義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