埝掌鎮

埝掌鎮

埝掌鎮位於夏縣的最北端,距夏縣縣城20公里,北連聞喜縣,東臨垣曲縣,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青龍河自北向南穿越而過,處於夏後路、中心路兩條主要縣道的循環銜接處。因地理位置處於青龍河畔和地形似人的手掌而得名,是一個具有豐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國保遺址兩處、省保遺址兩處)半山區純農業鎮。全鎮國土面積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萬畝。共轄1 1個行政村(山上5個、山下6個),44個自然村,1.2萬人。地下礦藏已探明的資源有鐵、石英石、大理石等。主導產業形成蔬菜、以花椒、核桃為主的乾果經濟林、規模藥材種植基地和畜牧養殖四大基地。歷史文化上,現有國家級文化遺址兩處,即東下馮文化遺址和崔家河東周墓群;省級文化遺址兩處,即崔家河遺址和上馮聖母廟,特別是東下馮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於探討夏時期晉南地區的文化和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夏商文化的變遷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本信息

埝掌鎮位於夏縣的北部,北連聞喜縣,東臨垣曲縣。

下轄村:東下馮村、孟家村、棗廟村上馮村埝掌村探馬溝村、北坡村、八峪村崔家河村常馬莊村三坡底村。實施節水灌溉示範項目,發展日光溫室滴灌2300畝,帶動了周邊地區民眾積極發展節水灌溉

全鎮共發展“7315”型日光溫室750餘畝,三櫻椒4000餘畝,優質高產棉6000餘畝。特別是退耕還林政策實施以來,鎮黨委、政府結合實際,在前山沿一帶實施了“萬畝花椒示範園”工程,既改變了生態環境,50曾加了農民收入。

旅遊文化

東下馮遺址位於山西省夏縣埝掌鎮東下馮村青龍河南北兩岸

埝掌鎮埝掌鎮東下馮遺址
的台地上,是夏商時期晉南地區的典型遺址,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遺址總面積約25萬平方米,以東下馮類型遺存和二里崗文化時期的遺存最為重要,東下馮類型時期發現有里外兩層溝槽,平面呈回字形,溝壁上發現有窯洞式房子和儲藏室等。二里崗時期發現有城址。該城址內西南角發現有一組排列有序的圓形建築。發現的遺物有陶器、骨器、銅器、石器等。東下馮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對於探討夏時期晉南地區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將有助於對中國古代城市形成與發展、夏商文化變遷的研究。

政府管理

埝掌鎮埝掌村在過去長達十餘年裡,為爭奪鎮機關駐地,動盪不停,使村里工作一度癱瘓。現在已發展日光溫室大棚500畝,興辦企業4個,轉移勞動力400餘人,一舉改變了落後混亂面貌。於是,縣委出台了鼓勵幹部回村任職的有關規定,本著本人自願、民眾擁護、組織批准的原則,對這些幹部在保留工資待遇的前提下,給予每人每月30元的下基層工作補助,對成績優秀的還可提拔擔任所在鄉鎮的黨委副書記。目前,該縣回村任職的機關幹部達到22名,其中,科級幹部7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