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綜合競爭力指一個城市在一定區域範圍內集散資源、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是城市經濟、社會、科技、環境等綜合發展能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城市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高低對人才與資金等資源的吸引力、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力、對改善城市發展面貌和層級的提升力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概念歸類
競爭力的概念主要有以下的大致歸類:
(1)市場性競爭力優勢理論。在以實物生產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市場中的主要競爭是產品競爭。因此,早期的競爭力分析的焦點集中在這一方面,其代表者是亞當.斯密基於資源稟賦而建立起來的絕對成本優勢與李嘉圖的相對成本優勢,及其馬歇爾的集聚優勢理論。在這些理論分析中,以市場競爭競爭是相同產品的競爭為依據,提出產品成本是競爭占優的決定性因素。時至今許,這一理論觀點仍是建立市場競爭力優勢的主要基礎。當然,斯密和李嘉圖的成本優勢主要是基於資源稟賦,因此導致了認為競爭力的強弱取決於是否占有和控制世界上的資源產地,是否具有生產上的高效率技術和組織方式等。在這方面,馬歇爾認為當企業集聚時,由於大量生產要素的集聚所產生的相互間積極影響,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競爭力。但今天的成本優勢被認為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綜合結果:如科技創新能力、管理水平、制度因素、人力資源素質等。但在同類型產品的競爭中,成本高低仍是一個綜合性的競爭力優勢表現。
(2)體制性競爭力優勢理論。在資源稟賦意義逐漸下降的情況下,競爭力優勢的研究轉向更深層的體制性層面,它們主要是以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的觀點為代表。認為競爭力是指一國的企業或企業家在目前和未來在各自的環境中以比他們國內和國外的競爭者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和質量來進行設計、生產和銷售產品與勞務的能力,或認為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公司在世界市場上均衡地生產出比其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這些觀點主要是從現代市場競爭的基本體制性因素――國際化、政府管理、金融體制、公共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國民素質、服務水平等進行綜合評判。
(3)其他有特色的競爭力優勢理論。以熊彼特理論為基礎的技術創新理論,認為競爭力優勢主要是以技術及組織的不斷創新為依託;以波特為代表的系統準競爭力優勢理論,認為競爭力在於技術創新,更在於中國各方面經濟資源和要素分工協作的體系化;以道格拉斯.諾思為代表的制度創新競爭力優勢理論,認為競爭力在於通過制度創新營造促進技術進步和經濟潛能發揮的環境,強調競爭力優勢是制度安排的產物。
上述各種關於競爭力優勢的理論和闡述,具有明顯的社會經濟發展演變的印記,不過它們從各個方面豐富了競爭力優勢理論,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內涵
以上關於競爭力優勢的各種理論主要是針對企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而展開的,雖然對城市競爭力有所啟迪,但是不能照搬。我們認為城市綜合競爭力優勢與國家競爭力優勢既類似,但又有明顯的區別。並且,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中國的城市綜合競爭力又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
比較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究竟研究和比較什麼?城市綜合競爭力是什麼含義?我們認為研究比較城市綜合競爭力主要是比較城市經濟功能的強弱。
競爭力是針對市場經濟環境而言的,竟爭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從市場微觀角度觀察,眾多的現實生產者和潛在生產者都正在、或試圖通過利用更多的、或更有質量的生產要素和資源,進行生產和提供服務,未謀取利潤。競爭在現象上表現為產品和價格競爭,實質上是爭奪資源的競爭。如在知識經濟時代,作為科技能力載體的各類專業人才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因此對人才的爭奪就成為這一發展階段中競爭的重要內容。現代市場競爭的內涵是對最有價值的生產要素的爭奪,只有在配置、利用生產要素方面占有優勢,才能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類似的觀點還有:認為城市競爭力是不同城市競爭者之間競爭相同資源的能力;認為城市競爭力就是比競爭對手生產更多財富的能力。但要生產財富,首先必須占有資源和要素,並且占有更多的優勢要素和資源,才能在市場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它們總的看法是認為城市綜合競爭力優勢與配置、占有生產要素和資源的能力成正比。這一觀點對提高城市綜合競爭但以上述觀點來概括城市綜合競爭力是不全面的。再深層分析,城市經濟占有、配置、利用生產要素和資源主要靠什麼?我們認為是憑藉著城市經濟實力、憑藉城市經濟所具有的高效配置、利用生產要素和資源的能力,從而獲取一種市場權利。因此,就城市經濟來說,競爭力就體現為市場化占有、配置和利用生產要素權利的大小。競爭力弱,市場化配置資源要素的權利就小;競爭力強,市場化配置資源要素的權利就大。同樣,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權利大。也反映了競爭力的優勢。
本質體現
集聚和擴散功能: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本質體現
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權利是由城市經濟實力為基礎的集聚功能產生的。
什麼是集聚?按照這一詞的提倡者、哈佛大學教授波特的定義,集聚(Cluster)是指在地理上一些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的供應商、服務提供商、相關的機構,如學校、協會、研究所、貿易公司、標準機構等在某一地域、某一產業的集中,他們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的一種狀況。 產生集聚的主要因素在於:一些企業在價值鏈上具有上下游的關係;企業間的橫向聯繫十分密切;企業與其他機構、如高校、科研機構的緊密聯繫;政府在集聚中的作用發揮。
彼特認為集聚狀況對經濟發展產生良好的功能;首先,可更經濟地獲得專業化的投入要素和人力;其次,可更低成本地獲取相關信息;第三,增強企業間的互補性;第四,低成本地獲取公共產品;第五,提供更有效的激勵。
而對作為區域經濟中心的城市來說,其特徵在於以城市的優勢環境和條件(服務能力、基礎設施、信息交換、交通運輸等)吸引著眾多企業和機構及社會經濟各部門在相對狹小的空間內集聚,從而更突出城市作為經濟中心的集聚效應。同時,由於大量企業、機構的集聚,進而對各種資源要素產生著強大的吸引力,增強集聚能力。
從實際情況看,城市的集聚功能已表現的相當明顯,儘管各城市在這方面的能力有大小之分:
第一,城市成為重要的資源轉換中心。通過城市龐大的生產體系加工著自然資源、原材料及知識和信息,轉換成各種產品。貨物和信息知識產品。
第二,城市成為價值增值中心。在資源要素的轉換過程中,城市創造出新價值,成為利潤中心。
第三,城市成為物資集散和流轉中心。資源要素的轉換促進著城市必須運作資源要素、原材料的輸入和產品貨物的輸出,成為實物分配的樞紐。
第四,城市成為資金配置中心。一方面,城市的生產體系對資金產生強大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實物流轉和分配,同時進行著資金流轉和分配。
第五,城市成為信息交換處理中心。由於重要的經濟活動基本上在城市進行,因此,各種信息主要在城市產生、交換,然後進行擴散。
第六,城市成為人才集聚中心。城市的生產體系運作需要大量人才,同時,大量人才也被城市的活力和發揮環境所吸引。
第七,城市成為經濟成長中心。綜合以上各種活動,城市成大了主要的經濟活動中心,成為了經濟中心,也成為了經濟成長中心。
但城市的功能僅僅在於集聚嗎?我們認為,城市經濟的集聚是為了進行擴散。如果僅僅為集聚而集聚,沒有擴散,這種集聚是無法持續的。而且從城市經濟發展的過程分析,集聚是手段,擴散是目的,集聚是為了擴散,而擴散則進一步增強集聚能力。
城市的擴散功能主要在於:
第一,擴張城市的市場性占有、配置和利用資源要素權利的作用範圍。
第二,構築更大空間的經濟協作體系。
第三,擴散城市的優勢能力,如技術、資金、管理、觀念、加工體系等,提高和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能力,從而更確立城市對周邊地區的主導性作用,及城市對周邊地區的吸引力。
綜合以上分析,城市經濟的集聚概念就是充分利用、吸納城市本身、周邊地區及國內外的各種資源要素和積極因素,增強城市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而擴散就是利用城市經濟在各方面的優勢,把這種優勢有系統地滲入周邊地區及更大區域,從而帶動這些地區的發展,並在這過程中進一步增強以城市為中心的區域經濟的整體實力。因此,中國城市經濟的主要功能在於集聚與擴散,而城市綜合競爭力優勢則集中反映為聚集和擴散能力的強弱。
中國特色
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特色 由於中國的具體國情,中國城市經濟競爭力還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要求。
隨著中國工業化的迅猛推進,城市經濟在中國社會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中國區域遼闊,地區經濟間差別比較明顯,同時農業相對落後,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70%以上。因此,提升城市經濟的現代化程度,發揮城市經濟的功能,把城市經濟作為整個社會經濟及地區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點、排頭兵和擴散源,是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一個戰略性任務,也是被世界經濟發展所證明的重要途徑。
發展城市經濟、提高城市經濟綜合競爭力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是有中國城市經濟的特點決定的。中國城市經濟的特點在於:
(1)社會經濟的現代化水平領先。城市經濟在發展水平、基礎實施、思想觀念、人力資本、文化教育等因素和環境方面遠遠超越農村水平,是帶動、拉升落後地區與農業經濟,把落後地區和農業經濟納入現代化發展軌道,並通過城市經濟發展來轉移和吸納農村勞動力的的重要經濟力量。而中國中心城市的率先現代化更對全國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
(2)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發展城市經濟是縮小中國地區間發展差距的重要途徑。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在短期內大幅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非常困難。但相對容易做到的是在各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方面大幅縮小差距,從而在不均衡發展的中國區域經濟中布下發展相對均衡的輻射點―一城市經濟。依託城市經濟的輻射功能帶動周邊地區和區域的現代化發展,這是促進中國社會經濟整體快速、均衡發展的重要戰略。
(3)城市經濟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拉升和帶動周邊地區,更在於樹立發展典範,灌輸現代觀念,對周邊地區和農村地區的發展提供方向和刺激。並且,通過市場、資金、文化、教育等經濟發展基本因素的建設和推進,為周邊地區的長期發展培育基礎。
但必須強調的是,由中國城市經濟的定位所決定,城市經濟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市場中的競爭者,而更是區域經濟活動及經濟發展的組織者。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目的不是打垮國內其他的城市競爭對手,而是以其強勁的綜合競爭力和經濟實力去吸引各種經濟資源,吸引其他的中小城市和廣大周邊地區,構築有效的經濟協作體系,實現一種競爭協作,並且主要以協作為主。但這種協作體系的建立不是行政方式的,而是市場內涵的。是因為城市綜合競爭力和經濟實力的吸引使得各種資源和競爭對手的主動融合。而一般的情況是,如果競爭對手處於同一層次上,那么融合是很難實現的。我們所要避免的是主要以競爭者為目的的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高,那么非常可能導致一種城市間的惡性競爭,破壞國民經濟的整體協調性要求,同時無效耗費大量的經濟能量。在研究城市經濟發展和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方面,必須充分認識和正確把握這一問題。
比較研究思路
比較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其指標體系
綜上所述,如何加快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充分發揮城市經濟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通過科學、深入的比較分析和研究,努力對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綜合競爭力提高、城市功能發揮提出較為完整、清晰的思路和理論。
(一)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比較指標設定
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比較當然要求全面。但由於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的關鍵是城市經濟的集聚和擴散功能的比較,加上我們初次進行這方面的分析研究,因此,我們對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的指標體系的設定主要從集聚和擴散功能比較上著手,並把城市綜合競爭力劃分為總量、質量和流量三個一級指標,來基本涵蓋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豐富內容和各具體分類指標。
(1)總量指標主要突出體現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實際產出能力及發展狀況。總量是城市經濟持續發展和綜合競爭力的基礎,也是城市經濟發揮集聚和擴散功能的基礎。如果缺乏總量支撐,那么質量再高,其綜合競爭力也就受到阻礙,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
(2)質量指標深刻反映城市經濟的發展質量和社會經濟的“健康”狀況,並且質量是決定城市綜合競爭力強弱和集聚和擴散功能的主要因素。同樣,如果總量浪大,但缺乏質量。就猶如是一個虛胖的巨人,無法進行有效競爭,無法發揮集聚和擴散功能。
(3)流量指標體現出城市經濟集聚和擴散功能的發揮程度,通過指標比較可具體反映各城市在GDP流量規模、資本、技術、人力資源、對外開放、資源利用等方面的集聚和擴散能力。流量是總量和質量的綜合體現,只有總量和質量的相互協調,整體水平高,才能真正提高流量規模。
在以上三個一級指標下分列14個二級指標和79個三級指標。其中的二級和三級指標在今後研究深入的基礎上將不斷充實、修改和完善。同時在研究過程中還將設計專門的指標體系進行城市綜合競爭力方面的專項比較分析。
根據中國城市目前的實際發展狀況,對三個一級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具體為:總量指標占30%,質量指標和流量指標各占35%。因我們考慮到在目前階段,總量還是決定城市綜合競爭力優勢的重要因素,雖然質量和流量更能在本質上反映城市綜合競爭力的能量和發展趨勢。
比較分析指標體系的簡要說明如下。
AI總量指標
BI經濟實力:通過對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等指標的分析比較,反映該城市目前府達到的發展狀況和實際水平。
B2金融實力:通過居民儲畜存款、銀行貸款餘額、保險金額等指標,反映金融市場的發展程度及資金融通實力。金融實力是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有力利器,缺乏這一手段,城市的聚集和擴散功能將無法發揮,特別是城市的擴散功能,它是以資金、技術和產品為主要手段的。
B3科技實力:以研究和發展投入金額、專利申請數、擁有科技人員數等指標,評價該城市在科技進步、技術創新方面的能力和基礎。
中國十大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
B4政府實力:由於數據收集因素,只設定了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指標,反映政府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主動性促進能量。
A2質量指標
B5發展水平:主要通過對GDP、人均GDP、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0年平均增長率的比較,從動態角度考察該城市的長期發展水平及能力。
B6產業結構:主要對三次產業比重的比較,評價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程度。
B7經濟效益:通過對綜合生產率、投資效果係數的比較,評價該城市的經濟效率水平。這是質量指標比較中的核心項目,也是決定城市集聚和擴散功能債主要因素。
B8城市服務設施:對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及基礎設施的比較,反映城市的現代化服務水平。 B9社會環境:從人均居住面積、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空氣品質等指標,比較各城市的環境狀況。
A3流量指標
B10GDP流量:由於數據收集問題,目前無法進行這方面的比較。
B11人口流量:原主要比較人力資源的流量狀況,如吸引科技人員數等,由於數據收集困難,現僅進行旅遊方面的流量狀況,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
B12資金流量。由於各城市情況不一,一些指標如外匯交易量、股票交易量等無法比較,因此目前主要對吸引外資及變動狀況的比較,反映城市在這方面的集聚能力。
B13實物流量i通過對貨物運輸、客運、貨櫃運輸能力的比較,評價城市在這方面的集散能力。
B14信息流量:原設計了舉辦大型國內外展覽會、舉辦國際性重要會議等指標,由於數據缺乏,現僅為較狹義的信息流量方商的比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信息產品生產和信息化水平。
在數據處理方面,我們以上海1995年的各類數據為100,然後以此為基數,分別計算各城市1999年三類指標的相關數據(在這過程中,依據各數據的實際意義,分別賦予正負值),再乘以權重,得各城市的三類指標分值,乘以權重加總,得城市各二類指標的分值。二類指標加總,乘權重,得各一類指標的分值。對一類指標的分值進行加總,最後得出各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分值
(二)綜合競爭力比較分析中的城市選擇
在城市綜合競爭力比較研究中的城市選擇我們有這么幾個標準:一,從城市社會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的角度考慮,選擇一些其經濟實力和社會發展水平國內領先的城市;二,從地域角度考慮,由於中國明顯的地區發展差別,因此不同地區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具有明顯區域特徵的城市,以便通過比較能夠得出有益的啟示:三,從改革開放和發展角度而言,選擇一些相對超前和滯後的城市,通過比較也能發現差距所在。
提升方式
做好經營城市大文章,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
一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應該根據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遵循生態觀、經濟觀、科技觀、社會觀、文化藝術觀統一的原則,是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度統一的規劃。在城市規劃編制的實施和管理中,既要滿足科學性和時代性的要求,體現超前意識和精品意識,又要貫徹經營城市的理念,體現發展主題和經營思想,把規劃的技術性和經濟性恰當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科學規劃在城市發展和經營中的龍頭作用。
城市規劃是城市發展的靈魂,具有鮮明的權威性、時代性和前瞻性。城市規劃的目的就是為了城市這一最大的國有資產實現最大增值,提高城市的品位,完善城市的功能,保留城市的風格和特色。它通過對城市性質、功能和發展目標的科學準確定位,決定城市未來的發展方向。經營城市只有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才能保證其整體利益的實現。因此,政府一定要注意規劃先行,在經營城市的過程中必須圍繞科學的城市規劃來進行,從城市長遠和整體利益出發,遵循城市規劃的各項要求。經營城市則是實現城市規劃目標的一種手段。
(二)樹立創新意識,拓展經營領域和範圍 城市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及延伸資源。其中自然資源主要指城市的土地、山水和空間等;人文資源主要是指城市的基礎設施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科技資源和政府資源等。延伸資源由以上幾類資源派生出的資源主要是指信息資源、品牌資源、形象資源等。這些都是可供經營的城市資源。隨著城市現代化和科技的發展,城市經營資源的內涵和外延還將不斷豐富和擴展,新的資源將不斷被開發和利用,經營城市的內容將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經營城市要樹立創新意識,不斷拓展經營領域和範圍。城市之所以能推動社會財富的創造和人類的進步,在於最大限度地提升各種創造財富資源的創造能力,在於創新的動力。城市的創新性,蘊藏在城市的管理者、社會機構以至生活在城市中的每個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中。創新才能實現從主要依賴傳統的有形城市資源向大力開發現代城市無形資源的經營方向轉變,從而謀求城市資產的整體升值。
(三)經營城市主體的多元化 經營城市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城市各級政府、各類企業和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經營城市的主體要實現從政府單一主體向政府、企業和市民綜合主體的轉變。按照經營城市的性質定位,一切商業運作的行為主體應該是企業。政府在經營城市中,主要是管理、服務的角色。因此,政府要轉換經營主體角色,首先,應加強城市經營的法制建設,使城市經營始終沿著科學的法制化軌道運作。其次,要加強行政機構改革,全面提高管理效率。企業是經營城市的參與主體,進行著城市資產的運作,使一些城市資產由產品變成商品和產業,使城市建設由簡單的生產過程變成資本運營過程。市民是經營城市的重要力量,要對一個城市進行有效經營,最重要的是取決於城市主人--全體市民的文明素質、思想意識和精神狀態。
(四)經營城市目標的最最佳化--生態經營 為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經營城市的目標體系,制定階段目標和遠期目標。階段性目標,就是在不同階段制定切實可行的短期目標,引導經營城市工作深入開展,不斷完善城市功能,不斷提升城市競爭力。遠期目標,是要把城市建設成有特色、有影響力、有文化內涵、有競爭力,城市與環境達到充分的協調,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是強調發展進程的持久性、連續性和可再生性。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不斷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推動整個城市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五)準確定位,走專業化、個性化的經營之路 1.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向專業化發展 中國城市要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作出正確的戰略定位,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合作與國際分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強調合作與多樣化,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為城市發展的空間與思路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城市社會已進入一個由對抗性競爭到合作性競爭的時代。對於城市來說,跨區域的、跨國家的分工協作,可以獲得雙贏效果,這要求城市定位趨於專業化。專業化分工是城市合作的一種主要聯繫紐帶,也是城市在互惠互利中壯大自己的現實基礎。 在知識經濟時代,城市地理狀況和自然資源條件不再是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特徵,城市主體的知識特徵、價值取向成為區別於另一城市的核心。創新意識反映人們知識更新的程度和城市發展的未來方向與命運,改變城市的空間形態、功能結構和發展方向。 2.突出個性優勢,打造城市品牌 城市品牌是城市風格與個性、城市形象與實力的統一,它凝聚和體現著城市的功能、理念、整體價值取向以及由內向外的輻射力和由外向內的吸引力。樹立城市品牌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推動城市不斷地發展,因此,經營城市必須要有品牌意識。打造城市品牌,一要突出特色,特色是城市保持永恒生命力的基本因素。二要做好城市行銷,城市行銷將為城市創造出獨特的品牌資產,使城市擁有一種壟斷性資源,能夠在競爭中獲得優勢。 3.發揮產業優勢,形成產業集群 城市發展不是孤立的,必須和相關產業包括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旅遊、文教衛生體育等產業緊密聯結。城市之間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較大程度地存在於產業之間。產業集群體現了一種在競爭中融合的思維,不僅是單體企業的"做精做強"與互相競爭,更是眾多企業互相依存、互為唇齒的"抱團打天下",最終咬合成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鏈條。這種產業集群將通過多種途徑,如降低成本、刺激創新、提高效率、加劇競爭等,提升整個城市的競爭能力,並形成一種集群競爭力。這種競爭力是非集群和集群外企業所無法擁有的。為此,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發展支柱產業,與當地經濟結構和產業布局調整相結合,把城市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形成充滿活力的產業群,形成實實在在的競爭優勢,促進城市經濟良性循環地發展。 城市綜合競爭力港深滬居前三 2008年03月29日華龍網-重慶晨報 昨天,中國社科院《2008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綜合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對包括港澳台和內地的20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各項競爭力進行了排序。 綜合競爭力前十名的城市為: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台北、廣州、高雄、蘇州、杭州、天津。 8指標影響綜合競爭力
報告將52個城市按行政級別進行分組,對其競爭力進行了細緻的分析。報告的年度主題為:“城市,群起群飛襄中華”。對全國33個已經、正在和潛在的城市群的競爭力進行分析,同時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報告還公布了增長、規模、效率、效益、結構、質量前十名的城市名單。
報告對52個最具競爭力的城市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並發現:在8項影響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指標中,人才本體競爭力、創新環境競爭力、企業本體競爭力高居前3甲。在其中的主要產業本體競爭力排名中,重慶列第5位。
城市發展11條經驗
報告的回顧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市發展所取得的成績,並總結了12條較具體的經驗:1.取長補短,騎馬找馬。2.因利乘便,穩中求進。3.圍魏救趙,先易後難。4.另起爐灶,以新化舊。5.分權分稅,鼓勵競爭。6.聯產承包,亦工亦農。7.城鎮開花,集群擴散。8.工業帶動,製造優先。9.精英治市,模擬企業。10.招商引資,環境行銷。11.經營資產,以城建城。
未來城市發展9大趨勢
經綜合研究,該報告預測了中國未來城市發展將呈現加速化、集約式、梯度化、層級化、個性化、網路化、全球化、非均衡、跨越式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