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城口向為仁化屬地,其隸屬關係隨著仁化縣行政區域演變而演變。南齊年間(479-502年),始置仁化縣,屬湘的為始興郡。梁朝至唐垂拱三年,隨仁化併入曲江縣。唐垂拱四年(688年)隨仁化從曲江劃出屬仁化縣仁化鄉。明代屬仁化縣永康都。自民國2年(1913年)至38年(1949年),屬仁化縣城口區,第一區城口鄉。
1951年設第四區,1956年更名城口區,1957年置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1996年,面積321.5平方千米,人口0.9萬人,轄東羅、東坑、城群、上寨、恩村、東光、厚坑、紅城8個管理區(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2008年末,面積324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1015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19人。
【郵編】512327【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40224105:~001 121城口居委會 ~201 220東羅村 ~202 220東坑村 ~203 220城群村 ~204 220上寨村 ~205 220東光村 ~206 220恩村村 ~207 220厚坑村
地理位置
城口鎮位於粵湘兩省交界處,全鎮總面積322平方公里。轄7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共68個村民小組。
公元前207年,秦末漢初,南越王趙陀在境內築古秦城為南越北隘口,守衛邊界,城口由此得名。
自然環境
處粵北山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68℃,整個地形屬山地丘陵型地帶,並以山地為主。兩條錦江支流城口東河、西河分別從鎮內北端和東面流入城口於圩鎮蘿蔔壩處匯合,流經上寨、恩村、東光三個村委會於恩口處再匯入仁化縣錦江河。
農業概況
城口鎮屬中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88℃,一般年降水量為1700毫米,海拔315米,長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具有宜農、宜林的良好氣候條件,糧食作物主要以優質水稻為主。近年來大力調整農業布局,發展以花生、辣椒、香芋和大棚蔬菜為主的經濟作物,其中辣椒種植2800畝,年產辣椒3000噸。養殖業以黑山羊、三鳥、三元豬為主,其中黑山羊養殖6000隻,三鳥全年飼養量15萬隻,並在近年建起了冷風乾燥微波殺菌板鴨生產廠,年加工板鴨2.5萬隻。林業資源豐富,東羅、東坑毛竹基地長產的毛竹以質硬、節長、肉厚而見長,是毛竹加工上乘原料,厚坑白毛茶基地生產的白毛茶曾被省評為名優產品。木材以松、杉為主。城口山地較多,蘊藏了豐富的水力資源,從而形成了“以林蓄水,以水發電,以電養林”的良性循環體系。
人口與民族
根據該鎮派出所統計,2006年底止,全鎮共有戶籍人口10072人,其中農業人口8890人,非農人口1182人,城口當地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除畲族長期定居外,其餘困婚嫁、工作調動或外地遷入居住所致。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鎮內有漢族、瑤族、壯族、畲族四個民族,其中瑤族108人,壯族1人,畲族4人。
社會建設
該鎮的三個文明建設得到健康發展,社會治安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1998年起連續被縣委評為先進基層黨委,1999年和2001年連續兩次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單位”,1999年和2001年連續兩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文明村鎮”,2002年6月,被省委授予“六個好”鄉鎮黨委榮譽稱號。2004 年被省委定為全省“固本強基”示範點。2006年6月被省委評為先進基層組織。去年底全縣鄉鎮黨政班子崗位責任考評第一名。
招商引資
城口鎮地處新改造的106國道旁,交通便利。境內有30萬畝山林,3.6萬畝竹林,礦產(熒石、鉀、鈾、稀土等)資源豐富,建有小水電站31座,裝機容量1萬多千瓦,11萬伏變電站一座,東光、恩村有近千畝肥沃、平坦的連片耕地。民風純樸、治安良好的城口人民誠邀各地廠商前來投資興建竹木、食品加工、礦產開採等企業和種植、養殖等“訂單”農業。
市政建設
圩鎮面積0.5平方公里,通往各村委會道路全為水泥硬底化公路。1996年完成圩鎮總體規劃,新城鎮雛形已初步形成。建有11萬伏變電站一座,程控電話、行動電話覆蓋率達90%以上,完成有線電視聯網,共有32套有線電視節目,圩鎮建有敬老院、衛生院、邊貿市場、中、國小等,106國道墟鎮段建有1.5公里路燈。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8300萬元,農村人均收入3859元,小水電是城口的支柱產業,境內共建小水電站34座,其中鎮屬6座,村屬9座,鎮村聯辦1座,私營小水電18座,總裝機容量超過1萬千瓦。
2017年,全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5885萬元,同比增長4.5%;其中第一產業11817萬元,同比增長4.5%;第二產業5981萬元,同比增長3.3%;第三產業18087萬元,同比增長5.1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517萬元,同比增長459.4%;財政可支配收入完成802.43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長10%。
對外交通
全鎮陸地交通方便,新改造106線國道縱貫鎮軀南北,縣道335、336線橫穿鎮腹東西,通往各村的公路都是硬底化水泥路,整個城口形成了以圩鎮為中心的交通網路,來往十分便利。
自然資源
城口地熱(溫泉)資源豐富,共有6處,其中以位於圩鎮的錦城溫泉最為出名,經有關家檢測。該溫泉水濕為75度,流量為72立方米/小時,其水質優良,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經常沐浴對人體有益健身強體,消除疲勞,能治療和抑制皮膚病、風濕病等多種疾病。該溫泉在民國就已被開發利用,解放後經數度擴建,現擁有浴室二十餘間,大池二個,游泳池一個,並完善了道路、停車場等配套設施,除錦城溫泉外,東坑村、三里亭等地也有多處溫泉。
森業資源:森林覆蓋率82%,生態公益林保護區人84871.5畝。
旅遊資源
(一)溫泉。境風共有溫泉五處,其中錦城溫泉是廣東省內開發最早、溫度最高、流量最大的高品位高溫硫磺泉。2005年引進丹霞瀛楓溫泉有限公司,投資5000萬元建造集旅遊、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溫泉山莊,預計2007年將建成接納四方遊客。
(二)文物古蹟。城口境內有南越趙王趙佗興建,明代重建的古秦城關口,遊客還可以欣賞嶺南蒙氏的發祥地——恩村古民居,參觀和文天祥同榜高進的蒙思齊叔侄,被皇上親授“叔侄亞魁”匾的蒙氏世科祠、蒙氏家廟,見證廣東最早的封山育林環保碑刻,以及朱德、陳毅部隊宣傳革命的紅軍標語、譚甫仁將軍故居、將軍墓等諸多人文景觀。
地方特產
土紙、冬菇、冬筍、筍乾、木耳、板鴨、白辣椒、蘭花等。
領導分工
鄒有勝:黨委書記、人大主席,主持黨委、人大全面工作。
劉普新: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兼管經濟工作。
蒙萬勝:黨委副書記,主管黨群、政法工作、分管綜合治理、宣傳、武裝、團委、民政等工作。
陳勝福:黨委委員、副鎮長,主管農林水工作。
鍾葉山:副鎮長,主管文教、衛生工作。
羅培槐: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主管紀委、組織人事工作。
葉橋忠: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主管人大工作,分管宣傳、城建、安全生產工作
譚群輝:黨委委員、武裝部長,主管武裝工作。
葉展飛:黨委委員,主管計畫生育工作。
何梅娣:黨委委員、婦女聯合會主席,主管婦聯、團委工作,分管民族與宗教事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