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賽珍珠在中國

埋骨:賽珍珠在中國

《埋骨:賽珍珠在中國》是重慶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希拉蕊·斯波林。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埋骨:賽珍珠在中國埋骨:賽珍珠在中國
書名:埋骨:賽珍珠在中國
ISBN:9787229012700
作者:希拉蕊·斯波林
定價:¥29.80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內容簡介

《埋骨:賽珍珠在中國》:賽珍珠(Pearl Buck)一八九二年美國出生,父親是傳教士。她四個月大時隨父母來到中國江蘇,在鎮江長大。賽珍珠跟母親學英語、跟一位孔先生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 據賽珍珠回憶錄記載,他們居住在一間破舊小磚屋,地面下陷,到處蜈蚣和蠍子。客廳書架擺放了一套藍色布封面的《狄更斯全集》,她的小手剛好觸及,經常拿下來閱讀。賽珍珠從小愛好寫作。 讀狄更斯之餘,賽珍珠跟村中小孩在屋後山墳追逐玩耍;經常見到野狗啃噬草叢中的棄嬰白骨。 賽珍珠十八歲返回美國讀大學。畢業後,因母病,重回中國。二十五歲時,與農業經濟學家卜凱(John Buck)結婚,定居安徽。 卜凱由美來華,專程教導中國農民以科學方法種田。賽珍珠隨夫上山下鄉,了解民情,為後來獲獎的《大地》蒐集寫作素材。 一九二一年賽珍珠全家遷居南京。她在金陵大學和南京大學教授英語之餘,開始寫作。一九三零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東風.西風》(East Wind: West Wind);翌年,她僅花了三個月便完成了《大地》(The Good Earth);一九三二年獲得普立茲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普利茲小說獎的女性,事業從此蒸蒸日上。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她也是唯一同時獲得普利茲獎和諾貝爾獎的女作家,作品流傳語種最多的美國作家。一九三四年中國政局混亂,賽珍珠返美,與丈夫離婚,改嫁出版商威爾什(Richard Walsh)。 《賽珍珠在中國(埋骨)》僅記述賽珍珠在中國的日子。包括她的傳教士父親專橫無理,凌虐妻子,忽視兒女。他承認曾經十次挪用妻子私房錢去印刷中文聖經。賽珍珠同情母親,她大部分作品題材以母親的遭遇作背景;以及華裔保母的“道聽途說”。賽珍珠後來加入爭取女權社會運動。 賽珍珠返回美國後,用諾貝爾獎金買了一個農場,與出版商丈夫威爾什領養了一大群有東方血統的孤兒。她在農場繼續安心寫作出書,財源滾滾,成立了賽珍珠基金會。 據《每日電訊報》透露,賽珍珠與威爾什關係緊張。後者辭去日間職務,專心協助妻子寫書出版,結果,賽珍珠引進「邪惡」的舞蹈教師哈里斯,接管基金會。她事後發覺自己受騙,兩人展開一段持久戰。 賽珍珠前後在中國居住了三十四年,視中國為真正的故鄉,一直希望重返中國。她曾說過,“我只能寫我了解的。而我除了中國,便一無所知。”一九七二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賽珍珠以為中美關係解凍,可以“還鄉”了。但中國還是拒絕發給她入境簽證。 一九七三年賽珍珠還鄉夢碎,鬱鬱而終。新書《賽珍珠在中國(埋骨)》的作者希拉蕊·斯波林,是英國著名的人物傳記作家。她上月接受《衛報》訪問時承認,周圍朋友並不理解她何以寫賽珍珠?賽珍珠是繼馬可·波羅之後將中國介紹給西方的第一人。她在小說《大地》中再現了中國勞苦大眾的生活。《大地》發表於1931年,這部世界範圍內的暢銷書為賽珍珠贏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賽珍珠很早就預言中國將成為超級大國。她十幾歲時見證了中國的改良和革命,後來在國共內戰時經歷了九死一生。賽珍珠生長在大清帝國末期,當時這個古老國度的制度已經千年未變。她是美國傳教士的女兒,但是在學習英語之前一直說漢語。她小時候的玩伴是中國農民的孩子,在八歲之前,她從不懷疑自己是中國人。義和團運動中賽珍珠一家奔於逃命,洪災、飢餓、旱災、兵災、匪災成為賽珍珠在中國生活的背景。“亞洲才是現實的、真切的世界,我自己的國家反倒變成夢境。”《大地》描寫了賽珍珠了解的那個世界的真實情況,它印行了數百萬本,影響了整整一代讀者。斯波林用優雅、細膩的筆觸探究溫馨的家庭生活和殘酷的戰亂生活如何孕育了賽珍珠強大的、預言般的想像力。賽珍珠的作品在西方沉寂了數十年後的2004年,被美國大眾讀書界影響巨大的電視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慧眼識得珍珠,將《大地》選為其讀書俱樂部的秋季推薦圖書,令《大地》一夜之間成為全美暢銷書。尤其中國如今在世界擁有“支配地位”,而賽珍珠亦是二十世紀“象徵人物”, 上世紀70年代賽珍珠逝世,尼克森總統稱讚她“是一座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人橋”。在她那個時代,無論是政治領袖還是辦公室的清潔工,每個人都讀她的小說。她與徐志摩談笑風生,也與羅斯福總統夫人過從甚密,還曾因版稅問題同林語堂對簿公堂。但美國文壇巨擘對她描寫舊中國的作品不屑一顧,而魯迅又說她不懂中國……因而重新認識賽珍珠,正是時候。英國《衛報》讚揚斯波林此刻撰寫賽珍珠,是明智之舉。 拂去歲月的塵埃,還有多少人記得賽珍珠呢?賽珍珠成長在中國的舊時代,中國女性地位卑微,忍辱偷生。所以,她聯想到那堆白骨是“遭扼殺的女嬰屍骨”,而斯波林亦順理成章,以此為題。不過,斯波林承認“埋骨”的意義令她認識到,賽珍珠的想像力極之豐富。“她根本上已超越了文學家;但毫無疑問,她擁有真切的精神生活。”斯波林說。 作家葉兆言的最新作品《走近賽珍珠》里,引述一位中國知識分子對賽的指責:“她特別喜歡攻擊人性中難以啟齒的東西,譬如說性。她在作品中運用某些富於技巧的暗示,使這極普通的事情變得對讀者非常刺激。” 賽珍珠還描寫當時中國的饑荒、仇恨、排外和國共兩黨之爭。她批評蔣介石獨裁,民國之後,人民生活未見得好轉;她懷念日漸消失的舊中國。《大地》一書對中國充滿“同情”,但她萬萬想不到,反而傷害了中國人的感情……賽珍珠遺留近百部作品,包括小說、短篇故事、劇本和兒童故事。她的《大地》更被好萊塢拍成電影。 《紐約時報》曾經說過,“賽珍珠的作品,在中國受尊崇但讀不到;在美國,讀得到卻不被尊崇。”《賽珍珠在中國(埋骨)》作者斯波林則認為,經過重新評價賽珍珠後,她的作品應該可讀可敬。

作者簡介

希拉蕊·斯波林,是亨利·馬蒂斯的傳記《繪畫大師馬蒂斯》一書的作者。希拉蕊·斯波林憑藉該書獲得2005年度惠特布萊德獎。她也為小說家艾維·康普頓-伯內特寫過傳記並榮獲海涅曼文學獎和庫珀獎。她是《觀察家》報的文學編輯。她還定期為《觀察家》報和《每日電訊報》撰寫評論。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鬼魂家庭
第二章 雙重焦點
第三章 靈魂與肉體
第四章 玩偶之家
第五章 中式思維
第六章 小說之鏡
第七章 傲慢的腐氣
後記紙人
參考資料及致謝
參考資料說明

部分書摘

妻子很早就習慣了丈夫不在身邊的日子。她後來給孩子們講過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那是在1889年的8月份,清江浦地區酷暑難耐。田裡的稻子因為乾旱快要枯死了。一夥農夫在半夜的時候闖入賽珍珠家裡,他們把前所未有的大旱歸咎於外國人的到來觸怒了當地的神靈。他們聚集在賽珍珠家的窗戶下面,嘀嘀咕咕商量著要殺死他們一家。當時除了凱麗外,家裡只有王阿媽和孩子們(三個孩子分別是八歲的埃德加,四歲的伊迪絲和幾個月大的阿瑟)。門外被一群憤怒的入圍著,距離最近的白人居住點有一百英里,她們無法向別人求助,也沒有時間給外出的丈夫報信。凱麗臨危不懼,她和傭人一起打掃房間,烤制糕點,拿出最好的茶具和茶葉招待大家。當這些不速之客在深夜闖進來的時候,他們發現大門敞開。燈光照射著這個溫馨的美國家庭,三個孩子都醒著,坐在母親的腿上安靜地做遊戲。這個離奇的故事因為有著美好的結局從而變成了一段家族的傳說:事件的主謀被他眼前的場景感動了,他後悔自己起了害人之心,所以在喝了一杯茶之後就帶著人離開了。在當天 晚上,好像老天也被感動了,天下起了雨。諸如此類的經歷流傳下來,形成了像民間傳說一樣的家族史詩的一部分。這些故事被糅合、混淆和反覆講述。所以賽珍珠和她妹妹格蕾絲對於故事中的精彩之處瞭然於胸。後來姐妹兩個都寫過並發表了這些故事。故事中她們的母親被形容成機智勇敢、意志力堅強的女性。但是光鮮的形象掩蓋著凱麗生活中理想難以實現、希望被扼殺、光陰虛度的現實。凱麗肯定還有其他故事,但是她沒有講過。在清江浦,她開過女子診所,也教過女孩子識字,還為她們的母親提供過安慰和切實可行的建議。後來孩子們能聽懂她們的談話,她們聽到中國婦女用急促、緊張的語氣向凱麗解釋她們遇到的問題。賽珍珠說 這是小說家成長的最理想的環境。在賽珍珠的後半生,她作為一名公眾人物,全力投入到當時轟轟烈烈的事業中:爭取婦女權利、公民權利、黑人權利,並為殘疾兒童和被父母拋棄的混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