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埃德蒙·威爾遜(Edmund Wilson, 1895-1972),20世紀美國著名評論家和隨筆作家。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先後擔任報紙記者和雜誌編輯。他的許多著作在《新共和》和《紐約客》發表。他著名的評論著作有《阿克瑟爾的城堡》(1931)是對各國象徵派詩人的一次總評;《去芬蘭車站》(1940)是關於為俄國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的思想家的史論性研究;這兩部著作很大一部分發表在《新共和》上。他為該刊撰稿直至1940年代後期,發表文章的一部分收在《在兩個民主國家旅行》(1936),其中有關於蘇聯和美國的對話、小品文和一篇短篇小說。其餘收在評論探究多重意義作家的《三重思想家》(1938)、論藝術與神經宮能症的《創口和弓》(1941)和討論一些如斯坦貝克和詹姆斯·M·凱恩的新一代美國小說家《幕後的人》(1941)中,1944-1948年威爾遜定期為《紐約人》寫書評,直到逝世之年,他的一些重要文章也在該雜誌發表,還有連載的《紐約州北部的記憶和回憶》(1972),和他死後出版的五卷本日記。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威爾遜寫了《死海古籍》(1955),為此學習了希伯來語,其他著作有《紅色、黑色、金色、橄欖色,四種文明的研究:祖尼、海地、蘇俄和以色列》,《向易洛魁印第安人致歉》(1960),愛國者戈爾》(1962)剖析美國內戰文學、《啊,加拿大,一個美國人論加拿大文學的筆記》(1965)。在此期間,他發表的文章集成5卷出版《貝德克爾死後的非洲》(1947),《經典作品和商業廣告》(1950),《光明的海岸》(1952),《美國地震》(1958),《我的牙齒間的嚼子》(1965) 。
威爾遜在另一些著作中顯露出他特有的奇思怪想,這類著作有《我的心聲,六十回憶錄》(1956),《冷戰和所得稅》(1963),《現代語言協會的成果》(1968),這最後一本書長篇大論的抨擊了該協會編寫的美國作家文集,認為這些文集使得作品的內容淹沒在學究式的議論中,他其他的著作還包括了劇作、詩集、短篇小說集《赫卡特縣的回憶》(1946),
評論
威爾遜一生既關注文學問題,又關心社會問題。他寫史論、詩歌、長短篇小說,又是位編輯。他寫作的題目和涉及的方面極為廣泛,議論起每一問題來總是視野寬闊,目光如炬。所以能如此是因為他學識淵博,常識豐富,他用來表達他的觀點的文字風格曉暢精確。他被視為是當代重要的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