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子區志

1989年,坊子區總面積361.7平方千米。 1989年,全區社會總產值達到79416萬元,國民收入達到2829 1989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36292萬元。

濰坊市坊子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任光明 主編 董興 周許萍 副主編 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 1997年 3000冊 1200千字 769頁 彩圖 12碼 98.00元 ISBN7-8064-032-0 坊子區是1983年12月組建的濰坊市轄區,新編《坊子區志》是坊子地域有史以來的第一部綜合性志書。 《坊子區志》自1988年7月始修,先後收集文字資料1000餘萬字、 口碑資料200餘萬字、實物照片等資料近1000件,編寫鄉、鎮、部門志62部,提供有關資料600餘萬字, 四擬篇目,五易志稿,至1992年6月整理編寫完成初稿150萬字; 1992年7月至1996年6月,徵求意見,精心修改,於1997年9月正式出版。
《坊子區志》上限不限,凡有文獻資料記載的事宜儘量收入;下限斷至1989年,個別事件適當延長到總纂擱筆。《坊子區志》採取了大編結構,卷首設總述、大事記,卷末有附錄、 編後記,志中各列編、章、節。共設6編,依次為:地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人物。編下設章、節、目,計41章166節。
坊子區地處山東省中部偏東,山東半島西側,濰坊市區東南部,北緯36°30′至36°45′,東經119°03′至119°26′。坊子區境歷史悠久,夏建斟?國,故國遺址在今清池鎮治渾街附近。商為萊國。明、清屬萊州府濰縣。民國17年(1928)濰縣直屬山東省。 1945年中共濰南縣成立。1948年4月濰城解放,坊子鎮一帶屬濰坊特別市坊子區,後改為濰坊市第四區。以後,行政區劃多次變更,但境域大部分仍屬濰坊市和濰縣。 1983年10月,濰坊地區改建為省轄市,12月組建坊子區,1984年1月施政。1989年,坊子區總面積361.7平方千米。轄4鎮、5鄉,271個自然村、278個村民委員會、10個城鎮居民委員會, 61031戶,236346人,其中農業人口196479人,占人口總數的83%。1989年,全區可利用土地面積2.74萬公頃,占總面積的75.7%。 1949年,全區社會總產值2627萬元,國民收入952萬元,工農業總產值2260萬元,人均國民收入70元。 1989年,全區社會總產值達到79416萬元,國民收入達到2829 1萬元, 工農業總產值完成43297萬元,人均國民收入1197元。1989年,全區糧食總產量97195噸, 每公頃產量7470千克,完成農業總產值7005萬元。其中,農業產值4858萬元,林業產值121萬元,牧業產值1455萬元,漁業產值15萬元。 坊子工業發端較早,紡織、煤炭、建材是傳統工業的三大支柱,是濰坊地區的能源、 建材基地。1989年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36292萬元。全區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6423萬元, 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2942萬元,城鎮居民人均收人174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7元。 1986年,本區射擊運動員祝玉芹在漢城亞運會獲手槍慢加賽金牌。 勤勞、樸實、勇敢、堅毅是坊子人民的光榮傳統。1907年,由煤礦井下爆炸事件引發的罷工鬥爭揭開了山東產業工人大規模反帝鬥爭的序幕。 《坊子區志》突出了經濟編的記述,是志書中之核心編。該編用占全志34.4%的篇幅記述了坊子經濟的發展變化。圍繞坊子傳統三大產業發展的記述,重點突出了建材工業之最,在西周時期已能生產陶瓦。唐、宋時期紡織業已較為發達,鄉間素有男耕女織之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坊子紡織業得以新生,一大批鄉鎮、村辦、聯合體紡織企業和紡織專業戶煥發出勃勃生機。 同時,紡織配件市場應運而生,150個專業戶上市經營,並外出參加全國訂貨會,一手購進,一手銷出。1989年,鄉鎮及村以下紡織業實現產值1577萬元,創利稅168.8萬元。清乾隆五年(1740) 始有煤炭開採業,後曾被德、日帝國主義掠奪開採,使煤炭資源遭到破壞。1948年坊子解放,人民政府在整頓煤礦的基礎上又開闢了新的煤炭礦源。到1989年,已經形成了年產70萬噸的生產能力。
新編《坊子區志》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