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靈侗寨概況
地靈是龍勝各族自治縣樂江鄉一個保護完好的侗族古寨,一個用羅盤擺出來的侗寨。“地靈”是侗語的記音。之所以不用其它的漢字來記音,也許是為了就“人傑地靈”這個成語的緣故。
古老的地靈侗寨既顯得樸拙靈秀,又洋溢著一種奪人的大氣,600多幢鱗次櫛比的吊腳木樓隨著山勢跌宕流轉,鋪排出逶迤磅礴的陣勢來。鼓樓和戲台蹬在陡坎上,涼亭和風雨橋跨在溪河上,油碾起在村頭上,石板路鋪在雲朵上,糯禾和藍靛布輪流掛在禾廊上,挺拔沖天的風水樹拱衛在寨子前面的“龍脈”上。晚上走在地靈的村巷裡,嗚嗚娓娓的紡紗聲仿佛從歷史的深處傳來,那柔碗的曲調與後生們吟唱的走寨歌聲緊緊地纏在一起,縈繞不絕。
地靈的祖先進駐這裡的時候,是用羅盤選的址,是用羅盤定的線,是用羅盤奠的基。寨子正中那個圓型的鼓樓坪,就是用青石板鋪設而成的一個偌大的羅盤圖案。鼓樓坪的圓心就是羅盤的軸心,圍繞著羅盤的軸心,一圈一圈的石板呈放射狀向外鋪展輻射,使這裡變成了一個氤氳著天干地支與六合乾坤的神秘氛圍的氣場,讓人肅然起敬。
作為一種古訓的寓意,一種民族意志的象徵,羅盤不僅安放在鼓樓坪上,也旋轉在地靈人的心中,那是一種價值的取向,是做人的準則。
“獨紗難成布,眾木才成林。”為了建好自己的家園,一代代的地靈人熱心公益事業,在同一河段上修起了如同孿生姐妹的風雨橋。兩座橋相距不到百米,一橋敬供武聖關公的神位,一橋專作出工收工的人畜通道,其完善的功能、恢宏的氣勢以及精美的修飾,享譽百里侗鄉。為了旅行和做活時歇氣的方便,地靈四面山上五里一座涼亭,有的還不惜修成飛檐重彩,盡力釋放侗族文化的靈氣。寨子裡密如蛛網的小巷,全用又寬又平的青石板鋪成,凡是靠山陡峭的路段,懸空的一邊都豎起石柱架設護欄。土山連錦的地靈不見有採石場,這么多的石板、石柱、石欄桿從哪裡采來?誰知道要花上多少人工?地靈寨邊有一座近四丈長的石板橋,由兩塊大石板連線而成,每塊橋板都有二三十噸重,如何翻山越嶺運回來,如何起吊架設,至今還是一個謎。聽寨上的老人說,那是用號子喊回來的,用號子聲抬上去的,靠的是螞蟻搬家的精神。不難想像當年地靈先人黑壓壓的一片用撬槓撬用繩索拉用肩膀抬的情景,想像得到他們因用力過度而肌肉變形的手臂和掛著鹽花的脊樑。
民族凝聚力的形成,離不開個人約束力的培養,一個地方好的聲譽,靠每一人的自覺性來維護。這也就是在地靈禾廊特別多的原因。禾廊被稱為立體曬穀坪,像高高的牌樓豎在河邊和寨邊。每到十月,地靈人把剪回的糯谷禾把一層層地掛到禾廊上晾乾,任陽光摩挲,任秋風梳理,省去許多翻曬的工夫。禾把要晾上一個月後才能入倉,而在這期間根本不用看守,因為誰也不用擔心穀子會丟失。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這裡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風氣,說明古老的羅盤在地靈人心裡定下紅線永不偏移轉向。
在過年過節的時候,人們的友好情誼達到了親密無間的地步。他們在鼓樓坪上舞春牛、賽蘆笙,把往昔肩並肩勞動的佇列轉換成手拉手唱團歌的圓圈,在這隻大羅盤上旋轉起舞,旋轉出民間藝術和民族感情的繽紛花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地靈人集體上風雨橋供奉關公的節日,是他們吃百家飯喝百家酒的節日,那連成一體的百家宴酒席,擺過風雨橋,擺上長長的石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