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錢[中藥]

地錢[中藥]
地錢[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地錢,中藥名。為地錢科植物地錢 L.的葉狀體。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斂瘡之功效。常用於濕熱黃疸,瘡癰腫毒,毒蛇咬傷,水火燙傷,骨折,刀傷。

基本信息

別名

膿痂草、地浮萍、一團雲、地梭羅、地龍皮、龍眼草、巴骨龍、米海台。

入藥部位

葉狀體。

性味

味淡,性涼。

歸經

歸肝、胃經。

功效

清熱利濕,解毒斂瘡。

主治

濕熱黃疸,瘡癰腫毒,毒蛇咬傷,水火燙傷,骨折,刀傷。

相關配伍

1、治瘡癤腫毒:(地錢)鮮品洗淨搗爛,加糖或甜酒少許和勻敷。(《湖南藥物志》)

2、治毒蛇咬傷:(地錢)鮮全草適量,搗爛敷患處;另用雄黃9g,白芷3g,共研細粉,用白酒送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3、治刀傷,骨折:地梭羅搗絨包傷處。(《貴州民間藥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葉狀體暗綠色,寬頻狀,多回二歧分叉,長5-10cm,闊1-2cm,邊緣微波狀,背面具六角形,整齊排列的氣室分隔,每室中央具1枚煙囪型氣孔,孔口邊細胞4列,呈十字形排列。腹面鱗片紫色;假根平滑或帶花紋。雌雄異株。雄托盤狀,波狀淺裂,精子器埋於托筋背面;雌托扁平,先端深裂成9-11個指狀裂瓣;孢蒴生於托的指腋腹面。葉狀體背面前端常生有杯狀的無性芽胞杯,內生胚芽,行無性生殖。

生長環境

生於陰濕的土坡或濕石及潮濕牆基。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性狀鑑別

葉狀體呈皺縮的片狀或小團塊。濕潤後展開呈扁平闊帶狀,多回二歧分叉,表面暗褐綠色,可見明顯的氣孔和氣孔區劃。下面帶褐色,有多數鱗片和成叢的假根。氣微,味淡。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相關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生肌,拔毒,清熱。”

2、《全國中草藥彙編》:“解毒,祛瘀,生肌。外用治燒燙傷,骨折,毒蛇咬傷,瘡癰腫毒,臁瘡,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