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一種抗擊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地道戰[一種抗擊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莊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地道戰曾在北京也有發現,說明這個戰術,對保護廣大的戰區民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基本信息

歷史介紹

地道戰 地道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 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鬥爭。冬初,清苑縣冉莊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鬥,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蕩”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鬥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莊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幹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莊、姜莊、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2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鬥爭。

地道產生

1939年初,日軍侵占了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後,經常包圍村鎮,製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慘痛的教訓,逼得蠡縣的抗日軍民不得不想個好辦法,以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

地道 地道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啟發,當時河北省保定市蠡縣的縣委書記王夫指示,選基礎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條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連、敵人來時便於躲避。

後來,經過縣委決策,在河北省保定市蠡縣的各抗日村鎮發展起了網路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還發明了連環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繚亂。在戰鬥中,這種被改進的地道很快發揮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縣辛橋據點有30多名日偽軍出動“五一大掃蕩”。已經挖好地道的游擊隊員個個摩拳擦掌地等著敵人來較量一番。當敵人來到時,埋伏在村口的游擊隊一陣排子槍和手榴彈打倒了七八個,敵人措手不及,待拉開架勢要進攻時,游擊隊員已經鑽入地道無影無蹤。當敵人撤退時,游擊隊員又從野外的地道鑽出,在背後又是一陣猛打,包括一名日軍小隊長在內的這股敵人幾乎全部被殲滅。這一仗打得神出鬼沒,一時間,當地抗日軍民士氣大振,昔日大搖大擺地出來掃蕩的日偽軍的氣焰也不再囂張了。

不久,冀中根據地領導黃敬、呂正操把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地道戰這個新生事物向劉少奇同志作了匯報。少奇同志對地道戰很感興趣,指示他們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把地道戰的戰術發揚光大。於是,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政委程子華決定將這一經驗向整個根據地推廣。

1942年“五一大掃蕩”後,冀中根據地的抗戰形勢空前嚴峻,地道戰便在各個抗日村鎮廣泛展開,清苑縣冉莊村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次掃蕩中打出了名的。

地道的分布範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面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里。

遺址

冉莊遺址

冉莊 冉莊

冉莊(地道戰重要標誌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鬥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裡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莊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鬥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莊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地方部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莊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莊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莊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莊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莊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 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應上級要求,2008年3月 對外免費開放,冉莊地道戰紀念館 門票免

地道戰[一種抗擊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地道戰[一種抗擊侵略者的作戰方式]

邯鄲山底村

邯鄲市峰峰礦區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長的抗日戰爭時期地道。現存地道主巷1626米(9條大巷),復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個,小藏身洞關口6個,陷阱4個,直通枯井的地道2條,通向西山的地道1條,還有輻射王看、宿風等地的地道。

地道主巷分上下復洞,洞口設多種多樣的開關蓋、開關門,既能防水、防毒、防火燒,又能防破壞、防封鎖。每個拐彎處都留有槍眼、陷阱、暗洞,灶底、樹洞、水井、碾盤底、野地崖旁都有偽裝的地道洞口,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戰鬥堡壘。由於該村土質較好,地道歷經65年保存基本完好,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抗戰時期革命先輩的智慧和偉大創舉。

上世紀六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地道戰》時,采編組和攝製組曾多次在山底村實地考察、採訪,許多故事情節取材于山底村抗戰時期的真人真事和真實戰鬥,並錄製了很多鏡頭。六十年代,山底村抗日地道被列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峰峰礦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2012年,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晉升省級第四批風景名勝區。

焦莊戶遺址

焦莊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莊戶民兵鬥爭史陳列室”。

焦莊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 焦莊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

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莊戶村在戰爭年代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焦莊戶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開展地道戰鬥是爭從1943年春天開始的,當時只是挖了幾個隱蔽洞。這種洞只能藏一兩個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敵人發現只有束手就擒。

為了跟敵人長期鬥爭,村黨支部發動民眾,把單個隱蔽洞連線起來,並在地道內安裝了翻板、單人掩體和暗堡等戰鬥設施以及數十個休息室和指揮所,供民兵和民眾較長時間的在地道內戰鬥和生活。還會有供開會的會議室和可以打水的小水井、十分隱蔽的豬圈射擊孔,可以射擊到地上的人。

到了1946年村里共挖了23里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鬥型地道網。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傳統教育,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莊戶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敵人進行英雄鬥爭的歷史畫面。供人們參觀的地道遺址留著650多米。

紀念館參觀的內容共有六項:一是參觀地道遺址;二是看地道戰電影;三是聽抗戰時期兒童團員焦志斌同志講焦莊戶村的戰鬥歷史;四是吃“抗戰飯”(即窩窩頭、玉米渣粥和鹹菜);五是看“地對空飛彈基地”(即看部隊內務、佇列表演、通訊和指揮、飛彈實物操作、飛彈演習錄像);六是秋季蘋果熟了,觀眾可以親自參加採摘蘋果活動。

西河頭遺址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莊,北京焦莊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省教委命名為德育基地,1998年被省委國際委員會命名為國際教育基地。2004年被省人際辦命名為人民防空教育基地。1995年在原地道戰遺址前劃地建設了定襄革命歷史紀念,從而更增添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1940年,百團大戰告捷後,慘敗的日寇向我晉察冀邊區軍民實行了野蠻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內的日寇也對西河頭、炭窖溝、藏孤台等,3個村莊進行了洗劫,先後製造了8起慘案,槍殺百姓400多人,燒毀民房2000餘間。為了躲避日寇的燒殺搶掠,我抗日軍民遵照毛主席“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積極防禦思想,依據當地的地形條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

馬尾山地道內部 馬尾山地道內部

據統計從1942年到1948年全縣157個村子,其中有80多個村莊都挖有地道,地道總長是200多公里,西河頭地道戰開挖於1942年,從最初只能應急藏身到1947年經全村500餘勞力,突擊40個晝夜,挖成南、中、北三條主幹線,縱橫52條支線,結構分上、中、下三層,全長10華里,開通的是其中的一面幹線,全長旅遊路線為1000米左右,下入到地道,聞著潮濕的泥土氣息,走過一處處戰鬥工事,眼前的實物瞬間將人們帶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

前後共經過大小戰鬥11次,斃傷敵人1000餘人,繳獲各種武器400餘件。其中最大一次戰鬥是發生在1947年同閻錫山的第39、40軍及偽警大隊總計5000餘人作戰,民兵及武工隊僅50餘人無一傷亡,斃傷敵100餘人。

曲陽抗戰地道

2010年8月,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郭家莊村意外發現一條抗日戰爭時期地道,該地道於70年前開挖,貫穿整箇舊村落。

郭家莊村83歲的呂趁考和80歲的王海青曾是該地道的開挖者。據兩位老人介紹,該地道主幹道呈十字狀貫穿舊村落,南北迂迴長500多米,東西長約750米,出口位於郭家莊村舊村落西北,大部分庭院與幹道連通。地道距地表五六米,地道高約1米,寬約1.5米,成人需彎腰行進。地道備有煙道,以提防日軍用煙燻。

據曲陽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王麗敏介紹,此次發現的抗戰地道,再現了晉察冀抗戰時期曲陽人民英勇鬥爭的歷史。曲陽縣已安排靈山鎮及郭家莊村的義務保護員看管該地道,並對地道進行資料整理與登記,以便日後進一步開發。

地道戰開展

從1943年開始,地道戰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的陣地。地道戰開始後,敵人也曾費盡心機,採用尋找洞口和放火、放水、放毒等辦法進行破壞。但是,黨領導民眾不斷改進地道,使其更加完善。為使敵人不易發現洞口,除對民眾進行必要的保密教育外,還把洞口巧妙地隱蔽起來,用牆壁、鍋台、水井、土炕做掩護;為使敵人不敢進入洞內,在洞口修築陷阱、埋設地雷、插上尖刀,或者在洞內挖掘縱橫交錯的“棋盤路”;為了防止敵人用水、火、毒破壞地道,還在洞內設有卡口、翻板和防毒、防水門,或者將地道挖得忽高忽低、忽粗忽細、並且設有直通村外的突圍口。這樣,地道便成了進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壘。

地道戰的廣泛開展,對平原地區進行嚴酷的反“掃蕩”鬥爭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43年3月,駐靈壽的日偽軍200多人包圍了正定縣高平村。拂曉,敵人開始進攻,民眾已進入地道,民兵游擊組、爆炸組利用地道工事監視敵人。當敵人進入地雷陣時,先後兩次拉響4枚地雷,炸死20多個鬼子,敵人嚇得在街上亂跑,又接連響了9個地雷,加上手榴彈和冷槍,打得敵人亂跑亂竄,防不勝防。至中午,敵人傷亡40多人,狼狽逃回據點。

地道戰示意圖 地道戰示意圖

1945年4月1日,日偽軍500餘人向冉莊發動進攻,冉莊民兵20餘人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日偽軍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駐保定日軍率偽軍第14團千餘人向冉莊進犯,冉莊民兵30餘人先在村邊進行阻擊,爾後迅速轉入地道,通過瞭望孔觀察到一群偽軍衝到村東企圖破壞地堡工事,當即拉響地雷,炸死偽軍數人。與此同時,村北老母廟、南口地平堡、東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紛紛從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偽軍射擊,經數小時激戰,斃傷其29人,日偽軍被迫撤退。

日偽軍又調集2000人的兵力,再次進犯冉莊,先用迫擊炮向村內猛烈轟擊,隨後,步兵迅速向村內衝擊,當其進至村口時,踏響了民兵用水壺、鐵桶等就便器材製造的地雷,日軍數名被炸死。日偽軍進村後,見四處空無一人,便東沖西撞,盲目射擊。一群偽軍剛進至東街,其中一名偽團長就被小廟工事裡的民兵擊斃,1名偽軍去拖曳屍體,又被擊斃。當大批日偽軍進入村北布雷區時,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響11顆地雷,炸死日偽軍多人。接著,民兵又用步槍斃其10餘人,日偽軍亂作一團,分頭潰逃。數十分鐘後,20餘名偽軍前來收屍,民兵再次拉響地雷,又炸死其5人。經13小時激戰,冉莊民兵僅以輕傷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3人,打退了日偽軍的進攻。從1942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冉莊民兵共進行地道戰11次,斃傷日偽軍96人,並繳獲許多武器、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

地道戰是冀中平原人民對敵鬥爭的偉大創舉,在抗日鬥爭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輝!

硫磺島

地道戰中國自古便有,宋、明、清都有記載,但在抗日戰爭中被發揮到了極致。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國平原地區開始有個別村莊利用地窖的來躲避敵人的掃蕩,直至後來發展到地窖相連甚至村村相連,最終用於殲敵。

不僅僅是中國在而二戰使用了地道戰,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也曾用地道來抵禦過美軍對日本本土的進攻,如硫磺島戰役期間,對美軍造成了較大的傷亡。

在後來的越南戰爭中越共也曾用過以抵禦外敵。可以看出在戰爭雙方裝備相差較大的情況下利用有利因素是完全可以取到預想不到的效果的。

古芝地

古芝位於越南南部胡志明市的近郊,是一個小縣城。美軍入侵越南期間,在越共的統一領導下,當地軍民奮起抵抗,利用開鑿的總長數百公里的地道開展游擊戰,使美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據史料記載,當地軍民經過持久的戰鬥,阻擋了2萬名美軍進入古芝地區,摧毀了約5000輛坦克和裝甲車,破壞了美軍的270多處碉堡,更為可貴的是還擊落和擊毀256架美軍的各類飛機。 當時的美軍對待古芝的地道簡直是咬牙切齒,幾近到了瘋狂的地步,就如同抗戰中日寇拿冀中軍民開展的地道戰,想盡了各種辦法對付,什麼水淹地道、種草破壞地表植被、軍犬破地道、推土機破壞地道等等,而且更是殘忍的使用毒氣彈殘殺地道里的軍民,但最後都無功而返,反而搭上了無數美軍侵略者的性命。

相關課文

冀中地道戰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省中部清苑縣冉莊民兵挖築地道對日偽軍進行的作戰。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鬥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蕩”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鬥爭。冬初,清苑縣冉莊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鬥,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蕩”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鬥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莊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幹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莊、姜莊、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鬥爭。 冉莊民兵依託地道,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在多次戰鬥中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1943年1月7日,30名日偽軍進村搶掠,冉莊民兵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偽軍500餘人向冉莊發動進攻,冉莊民兵20餘人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日偽軍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駐保定日軍率偽軍第14團千餘人向冉莊進犯,冉莊民兵30餘人先在村邊進行阻擊,爾後迅速轉入地道,通過瞭望孔觀察到一群偽軍衝到村東企圖破壞地堡工事,當即拉響地雷,炸死偽軍數人。與此同時,村北老母廟、南口地平堡、東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紛紛從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偽軍射擊,經數小時激戰,斃傷其29人,日偽軍被迫撤退。23日,日偽軍又調集2000餘人的兵力,再次進犯冉莊,先用迫擊炮向村內猛烈轟擊,隨後,步兵迅速向村內衝擊,當其進至村口時,踏響了民兵用水壺、鐵桶等就便器材製造的地雷,日軍數名被炸死。日偽軍進村後,見四處空無一人,便東沖西撞,盲目射擊。一群偽軍剛進至東街,其中一名偽團長就被小廟工事裡的民兵擊斃,1名偽軍去拖曳屍體,又被擊斃。當大批日偽軍進入村北布雷區時,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響11顆地雷,炸死日偽軍多人。接著,民兵又用步槍斃其10餘人,日偽軍亂作一團,分頭潰逃。數十分鐘後,20餘名偽軍前來收屍,民兵再次拉響地雷,又炸死其5人。經13小時激戰,冉莊民兵僅以輕傷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3人,打退了日偽軍的進攻。

從1942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冉莊民兵共進行地道戰11次,斃傷日偽軍96人,並繳獲許多武器、彈藥和其他軍用物資。 冉莊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平原抗日軍民的一個創造,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一種有效的作戰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