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態
直立灌木,高50-100cm,稀達2-3m。具匍匐根莖;幼時幾全株被灰褐色或銹色長柔毛或硬毛,毛常捲曲,以後漸無毛。葉互生;葉柄長5-10mm,被長柔毛;葉片堅紙質,橢圓狀披針形至卵形,稀倒披針形,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微下延,長7-15cm,寬2.5-5cm,近全緣或由邊緣腺點縊縮成波狀細鋸齒或圓齒,通常不明顯,葉面除中脈外,幾無毛,背面密被長硬毛或長柔毛,具腺點,以背面尤顯;側脈約15對,多少連成邊緣脈,無規律或間斷。單或復聚傘花序或傘形花序,被銹色長柔毛,側生或著生於側生特殊花枝頂端;花枝長2-15cm,長者近頂端常有1-2片葉或退化葉;花梗長5-10mm;花長5-8mm;花萼僅基部連合,萼片長圓狀披針形或舌形,頂端鈍,與花瓣等長,兩面被毛,外面尤密,具密腺點;花瓣淡紫色或粉紅色,稀白色,卵形至廣披針形,具腺點;雄蕊較花瓣略長或等長,子房卵珠形,幾無毛或被微柔毛;胚珠5枚,1輪。果實為球形,直徑5-7mm,深紅色或帶黑色.具腺點.被毛。花期5-7月.果期2-5月。無毒。分布我國南部及四川等地。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根莖近圓柱形。莖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約4mm,表面有鐵鏽色長柔毛。葉互生,葉片橢圓狀披針形,上面中脈處有毛,下面密被鐵鏽色長柔毛,兩面密布腺點,全緣或有微波狀圓齒,堅紙質。有時可見傘形花序。氣弱,味苦、澀。顯微鑑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皮層薄壁細胞排列較疏鬆,散有離生分泌腔,並由外向內漸少;內皮層細胞凱氏帶明顯。中柱鞘纖維發達,幾排成環狀。韌皮部狹窄,形成層波環狀,木質部導管多單列,射線細胞1-3列。髓部發達,占莖的1/2。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和草酸鈣簇晶。
葉橫切面:上、下表皮細胞各1列。柵欄細胞1列,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鬆。中脈上方略下凹,維管束彎月形,外韌型,外側有纖維環繞。薄壁組織間散有分泌腔。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性味
苦辛,溫。①《植物名實圖考》:“性熱。”
②《陸川本草》:“苦辛,溫。”
③《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無毒。”
功用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止痛。治風濕疼痛,跌打腫痛,咳嗽吐血,寒氣腹痛。①《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損傷,風痛。”
②《陸川本草》:“根:接骨,活血,止痛,消腫。治損傷腫痛。”
③《四川中藥志》:“全草:治咳嗽吐血,氣痛及寒濕腰痛。根:治冷氣腹痛。”
④《福建中草藥》:“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2~5錢;或浸酒。外用:搗碎酒炒敷。選方
①治關節風濕痛:毛莖紫金牛乾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或調酒服。(《福建中草藥》)②治扭傷腫痛、久年積傷痛:鮮毛莖紫金牛藤莖五錢至一兩。水煎調酒服;或用二至三兩搗碎,浸酒二至三天,每次服一盞,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1.《植物名實圖考》:治除打損傷,風痛。2.《陸川本草》:根:接骨,活血,止痛、消腫。治損傷腫痛。
3.《四川中藥志》:全草:治咳嗽吐血,氣痛及寒濕腰痛。根:治冷氣腹痛。
4.《福建中草藥》: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採收和儲藏
秋、冬季來挖,洗淨,鮮用或曬乾。資源分布
分布於廣東、廣西、雲南等地。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500-1540m的疏林下或林下陰濕處。
參考文獻
1.http://images.google.cn/images?gbv=2&ndsp=20&complete=1&hl=zh-CN&newwindow=1&q=%E5%B0%8F%E7%BE%85%E5%82%98&start=40&sa=N
2.http://baike.baidu.com/view/822272.htm
藥用植物與動物
總結一些有關藥用植物和生藥方面的一些知識,供大家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