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茶村

1951年屬啟蒙區隆里鄉,1953年屬興隆鄉。 1981年8月屬地茶公社,1984年3月屬地茶鄉。 1984年5月八里析出,1992年撤地茶鄉後,隸屬啟蒙鎮。

基本信息

明至清均屬龍里蠻夷長官司所轄。民國前期在此設興仁鄉,屬黎平縣北二區。31年(1942)6月隨隆里鄉劃歸錦屏縣,為隆里鄉第六保。1951年屬啟蒙區隆里鄉,1953年屬興隆鄉。1956年5月劃黎平縣八龍鄉美貌、高賢、昔門3個自然寨併入,1958年屬興隆公社,1958年4月劃黎平縣上八里入地茶。1962年5月屬啟蒙區隆里公社,1963年1月屬興隆公社,1968年11月屬隆里公社,1970年屬興隆公社,1979年1月興隆公社駐地由八瓢遷至此。1981年8月屬地茶公社,1984年3月屬地茶鄉。1984年5月八里析出,1992年撤地茶鄉後,隸屬啟蒙鎮。

人口資源

地茶村地處鳳凰山下,龍里溪從寨前弧繞而過。鳳凰山上,古樹濃郁,樹林中有珍貴的紅豆杉,楠木等珍稀樹種。轄地茶、美貌、平橋、高賢、高比、昔門6個自然寨。2005年有18個村民小組,453戶,1940人,勞動力1138人,村民委駐地茶。村民有楊、石、林、周、吳、龍、李7個姓氏,楊姓最早遷入,現人口最多。分兩支,一支為楊秀忠後裔,居地茶高比、高賢、美貌,另一支為楊瑕後裔,居平橋、美貌,楊姓占全村人口80%。

土地資源

地茶村土地總面積21075畝,其中田829.2畝,旱地222.15畝,有林地面積14196畝,森林覆蓋率59.9%。地茶林業有著輝煌的歷史。1964年大隊在昔門創辦林場,場員來自各自生產隊。初時每天往返10多里,工效低,進展慢。1968年加強管理,派楊再洪任場長,場員在山上住紮安營,搞林糧間種,以短養長,林場發展到4000多畝。1974年大隊又創辦高幹林場。 1983年昔門林場獲貴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努力多栽搖錢樹,山區變成大銀行”的錦旗一面,並獲二等獎。1987年昔門林場已成為全縣五個重點集體林場之一。1990年代初,林場轉給村民集體承包,國家給予林場的造林、撫育等營林生產補助和間伐木材所得歸林場所有,成林由村民委按計畫指標採伐,其收入的3%作為場員管理報酬,集體統籌安排。1993年,地茶林場被列為全縣第一個股份合作試點林場;1988年村民楊通學、陸冬蘭夫婦在黑沖利用荒山創辦私人林場,面積2000多畝,跨六衝十嶺,受到縣委、縣政府表彰。1995年地茶村獲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 “造林綠化千佳村”光榮稱號,2005年被縣定為全縣生態文明富裕村之一。1990年代末國家實行“天保”政策後,林業和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收入被勞務輸出取代。現村里在外打工508人。

民族風情

明天順八年(1464)在地茶寨腳建有“凌雲庵”,又稱“飛鳳庵”,“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2001年村人及周邊信士集資復修,稱“回龍庵”,內供菩薩等像,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日,四方信士雲集,道為之塞。清嘉慶四年(1799)在寨腳修建一座石拱橋,長14米,寬3.6米,高5米,拱跨度8米,拱中正厚1米,並在石拱橋上建花橋,長14米,寬3.6米,高4米,共4間。花橋因年久失修,柱腳朽爛,於1951年按原樣重修。平橋現存有1990年代中期村人集資修建的風雨橋。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修建楊氏宗祠,民國20年(1931)維修,村人楊操白在大門上書有一聯:“打開大門試看民國二十年水深火熱九死一生幸我輩尚得保全默佑莫非真宰力,這般浩劫可憐四萬里中原血雨腥風千瘡百孔喜吾鄉略還乾淨修齋答報聖靈恩”;村內原有古碑十餘塊,後多被用於修電站和修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