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樣硯

圭樣硯

圭者,《說文》釋"瑞玉也,上圜下方",是一種扁長方形頂部或圓或尖,商周時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所用的玉制禮器。宋代琢硯藝人仿而效之創為圭樣硯,整方硯形琢制如圭,或硯內墨堂墨池琢制如圭,是宋硯最早的式樣之一。

歷史傳承

圭樣硯 圭樣硯

五代末北宋初我國最早的文房四寶學者蘇易簡,在其《文房四譜》中首次述及圭樣硯:"(硯)制畢,有……上圓下方,如圭如壁者。"其後北南宋之間,我國第一部端硯專著《端溪硯譜》和第一部歙硯專著《歙州硯譜》。在硯的式樣中均載有"圭樣"。自此朝歷代,各種材質的圭樣硯皆有製作,在端硯之鄉至今仍是琢硯藝人保留的傳統硯式。

但考古出土和傳世的宋代 圭樣硯並不多見,端石琢制的更少。著名的《西清硯譜》所載,實物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的端?quot;宋宣和八卦十二辰硯",其墨池作圭首式與墨堂構成完整的圭狀,應視為圭樣硯。然端石宋圭硯在此洋洋巨著中,亦僅此一方。

藝術特色

遺存雖然有限,作為宋硯始創的一種形制紋樣,卻充分表現出宋硯為我國琢硯藝術的高峰,被鑑賞界譽為"周鼎宋硯"。且不說名譜名家所藏,就如附圖中這一方散落端州民間的端石宋圭硯,長23厘米,上寬13.5厘米,下寬16厘米,厚2.7厘米。它藝術化的將下方修作橢圓,保持上斂下豐的圭狀作硯形,頂部隆起勢尖而亦圓,構成了以整方硯的外形為圭樣,古樸而雅致。硯內墨池深凹而作大幅度的圭首式,其下墨堂雖無線刻與之連線,但虛實結合,觀賞者一瞥之間即能浮現完美的圭樣,優美而曼妙。在此內外兩圭的中間部位,琢硯藝人又巧思獨運,於硯腰至硯首兩側往外斜削,於硯額兩側也同樣巧妙斜削,使保留的硯邊平面赫然又呈現出稜角分明、頂部尖銳的圭樣,沉雄獷悍,潛形俊麗。如此三個形神不同的圭樣集於一硯之中,互相輝映又互相掩藏,互相涵納又互相襯托,極富魅力與特色。表現出當時端硯藝人較高的藝術素養,又表現出宋硯線條簡樸、構圖精練、實用與欣賞並重的典型的時代風格。千載之下,令人思古悠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