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時間及地點
土客衝突發生的地點很多,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台灣的許多地方都曾經發生過。土客衝突發生的時間跨越度也很長,從明朝中期到清末均有發生,但絕大多數土客衝突均發生在清末(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十九世紀末)。
衝突的成因
土客衝突給當地人民,無論是土方還是客方,都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歸究其原因,不同研究者的說法都各異,但普遍接受的一點是:土客衝突的本質,在於爭奪生存資源;而其極端形式--土客械鬥,則是鄉村爭奪資源的一個極端形式。此外,當時政府的挑動,以及地主土地制度的限制等,也是土客衝突的重要原因。土客衝突自明朝以前就在中國南方不時出現,但都規模不大。 但到了清末,滿清政府為要徹底清算消滅太平軍等反政府勢力。同時,廣東沿海等地的人口劇增(各地移民及自然人口增長),人民生活困苦,生存資源處於極度緊張的狀態。因為當時政治、經濟都非常急劇變動,因此慘烈的土客械鬥發生就在這種背景下。其中尤以“四邑地區”的土客械鬥,最為慘烈。
原因分析
起因:明末清初,珠三角是戰場之一,清兵大屠廣州及在珠三角地區之後,珠三角人口劇減。康熙初年的海禁,令沿海五十里的居民全部遷回內地。同時,粵東已開發的差不多了,人口稠密,土地貧齋,加上水土流失嚴重,生存環境惡化,故客家人已經在蠢蠢欲動向各地作試探性的移民了(粵西,廣西,台灣)。康熙後期,清政府解除海禁,但是因為缺少開發者,加上粵東人多地少,所以鼓勵粵東惠潮梅之人移民到現在的寶安,江門,中山,珠海等地。當然,廣府人也是這次移民的主力。
經濟原因:土地有限,移民眾多,加上人口增長奇快,客家人的生存環境再度惡化,開始向土人(廣府人,下同)租種田地。“客家占地主”,“地主排客”惡性衝突也時有發生。至十九世紀中後葉,土客的經濟矛盾已相對尖銳。
根本原因---土人的歧視:同一時期,粵東的客家人也有大量移民到江西(很多是棚民),因為爭田地,爭水利等,也產生了不少的小衝突,為什麼沒有釀成像“廣東土客大械鬥”那樣大規模,有組織,長時間的總突呢?關鍵是廣東土人對客人的歧視程度令人髮指。
1語言歧視:土人謂客人的語言“南蠻結舌”、“入耳0曹0曹”,雖也“習土音”,但不忘“鄉音”,顯得與土人不同。
2風俗歧視,土人十分反感有“古怪”葬俗等“奇特”風俗又迷信風水的客人,視‘洗骨檢葬’的‘二次葬’是極端野蠻不開化的風俗。
3“種族歧視”,雖然客家人和廣府人都差不多模樣,應該屬同一種族吧。但是因為語言和風俗的迥異,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土人認為客人“野蠻不開化之民族”,和福佬人一樣均是“非粵種,非漢種”
先天原因:在客家先民遷移過程中,為了對付遷移途中強盜,土匪及不歡迎他們的土著,客家人的家族均是半軍事化的組織。女的均是大腳婆,包攬家務活和農活,男的都是半軍事化的戰士,具有極具強略的攻擊性。同時,客家人十分善於修鞏防禦工事,土樓和圍龍屋就是明證。而且客家人的家族之間,也存在著極端殘忍的鄉族械鬥,這些地鍛炬了‘客家戰士們’。廣府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歷史上都是出了名的“強悍好鬥”、“奸滑好訟”,其家族間,大族欺負小族,大房欺負小房,強房欺負弱房,令客家人也相形見拙。廣府人也有很強的防禦軍事堡壘--圍村。
客家人性格方面原因:
客家人因長期生活在飄泊離盪的艱難環境,及不斷的武裝衝突的環境中,其性格:
堅毅剛強》》》視死如歸
好鬥勇猛》》》殘忍暴烈
開拓進取》》》極富攻擊性,個個都想當頭,結果一個頭都沒得當。
知恥達禮》》》極端的好面子,不容得歧視
極富個性》》》不團結,剛愎自用,這也是土客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
等。
導火索(直接原因):由於種種原因清末廣東經濟破產,清鹹豐年間的洪兵暴動(曾經席捲粵西,粵南,粵北)由於適逢太平天國等國內叛亂如麻,清政府沒有兵及錢糧鎮壓洪兵起義,於是廣東地方政府鼓勵各地方政府發展民團對付洪兵。雖然當時土人客人都有參加了洪兵起義的,土客也有參加民團的。但是洪兵起義者以土人為主,客人不多。民團以客勇為主,土勇戰鬥力差,客勇是圍剿洪兵的主力。由於官府的支持,客勇在圍剿洪兵中發展壯大,一時“持功氣驕”、“盛氣凌人”。某些客勇以為,他們的美日子來臨了,
從此可以一洗當年被歧視,被奴役的恥辱,並且過上土人那樣的‘美日子’。於是,在部分地方,出現了客勇搶掠土人財產、霸占國產及殘殺土人的事件。面對客人的突然“崛起”,土人感到萬分的驚恐,忙組織反抗。土人中的‘有識之士’也在造謠說“客人要反客為主”,要“鏟絕土人”。。。
綿延十幾載,屠剹過百萬的舉世罕見的大械鬥從此拉開了序幕。一開始,是客勇們攻寨掠地,然後是程膠著狀態,互有攻守,最終,廣府憑藉人口多,經濟雄厚(可以僱傭湘兵,甚至鬼佬),加上官兵的助攻下,客人全線敗退,逃的逃,遷的遷,大多數都被殺或餓死。
其實,作者認為,根本原因是廣府人的歧視,是很有道理的。
那時候,土人不但視客人為‘野蠻不開化的民族’,‘非粵種,非漢種’,還說客人是‘犭客’,‘獠’,等。視為非人類了。顯然比現在某些廣府人稱外省人為“撈佬”,“北佬”,“撈松”,“撈頭”等要惡毒的多。
四邑地區的土客械鬥
四邑地區處於廣東珠江三角洲西部,原本人丁稀少,明清年間,來自廣府地區 、粵東地區的人移民到四邑地區,四邑的人口才逐漸增加。在移民的初期,由於雙方的人口均不多,生存資源足夠需求,雙方一直相安無事,並維持了一百多年後,雙方才開始小幅度的衝突。但到了清朝末年,於鹹豐及同治年間,雙方爆發了大規模土客大械鬥。注:“土”指的是當地人,“客”指客家人。太平天國起兵於鹹豐元年(西元1851年)。
後續影響
客家稱謂的形成
土客衝突的雙方在不同地點均並不完全相同,例如廣西的土客衝突,土方為壯族及當地的漢族人,客方為廣東漢族的廣府、客家等民系。但就一般狀況而言,處於客方的民系,無論是在兩廣、湘贛還是閩台,其原籍均來自贛南、閩西、粵東、粵北,使用相同的漢語方言,有著相同的習俗。作為土客衝突的客方,他們的處境往往要比土方更差,因此在土客衝突最激烈的幾十年間,即清末土客械鬥期間,這些移民到外地的人與原籍地的人相互之間有著強烈的民系認同,最終的結果是這些人普遍接受以客家作為民系通用的名字,這也就代表著客家民系的正式形成。
學術研究及報告
在中國,受政府意識形態的限制,土客衝突從清末到二十世紀末均未受到學者的重視,近年來才有《被遺忘的戰爭》等學術作品問世。
在海外,Myron Cohen等人都有一定的研究
注釋
註解1: 土、客的說法,來源於當時官府的檔案紀錄,事實上帶有一定的歧視性(分稱為“土人”、“客匪”)。但這個稱呼已經約定俗成,無改變的必要。按今天的說法,可以將土、客分別成為“先住民”、“後住民”。
註解2: 所謂“廣府”、“客家”,是後世的稱呼,當時雖有民系認同,但無民系的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