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即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在人類諸多的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它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不穩定。

基本信息

類型

土地荒漠化最終結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國荒漠化類型及其分布中國有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土壤鹽漬化等4種類型的荒漠化土地。中國風蝕荒漠化土地面積160.7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於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一種。其中,乾旱地區約有87.6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西,騰格里沙漠和龍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達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乾旱地區約有49.2萬平方公里,大體分布在內蒙古狼山以東向南,穿杭錦後旗、橙口縣烏海市,然後向西縱貫河西走廊的中一東部直到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呈連續大片分布。亞濕潤乾旱地區約23.9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烏素沙漠東部至內蒙右東部和東經106度。中國水蝕荒漠化總面積為20.5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的7.8%。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的無定河、窟野河、禿尾河等流域,在東北地區主要分布在西遼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中國凍融荒漠化地的面積共36.6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思面積的13.8%。凍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中國鹽漬化土地總面積為23.3萬平方公里,占荒漠化總面積的8,9的。土壤鹽漬化比較集中連片分布的地區有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邊綠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沖積平原地帶、河套平原、銀川平原、華北平原及黃河三角洲。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

釋義

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

地球陸地表面極薄的一層物質,也就是土壤層,對於人類和陸生動植物生存極為關鍵。沒有這一層土質,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長任何樹木、穀物,就不可能有森林或動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人類。荒漠化,就是指這一層土質的惡化,有機物質下降乃至消失,從而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結而成為不毛之地,包括沙漠和戈壁。由於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造成的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都稱為荒漠化。

狹義的荒漠化

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正因為如此,凡是具有發生沙漠化過程的土地都稱之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還包括了沙漠邊緣風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來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於植被破壞發生流沙活動的沙丘活化地區。

廣義的荒漠化

廣義的荒漠化則是指由於人為和自然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乾旱、半乾旱甚至半濕潤地區自然環境退化(包括鹽漬化、草場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狹義沙漠化、植被荒漠化、歷史時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環境因素為標誌的具體的自然環境退化)的總過程。

分類

根據地表形態特徵和物質構成,荒漠化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鹽漬化、凍融及石漠化。

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

危害

中國

荒漠化及其引發的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潰瘍症”,危害表現在許多方面,已成為嚴重製約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環境問題。據統計,中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相當於1996年西北五省區財政收入總和的3倍,平均每天損失近1.5億元。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共有1000萬公頃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糧食損失每年高達30多億公斤。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許多農田因風沙毀種,糧食產量長期低而不穩,民眾形象地稱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籮,蒸一鍋”。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30年間流沙壓埋房屋2200多間,近700戶村民被迫遷移他鄉。

全球

荒漠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演變為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它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不穩定。在人類諸多的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荒漠化意味著人類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現狀

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

中國

中國荒漠化形勢十分嚴峻,是世界上荒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超過262.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積為168.9萬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13個省區市。據中、美、加國際合作項目研究,中國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

全球

全球沙化土壤正以每年5到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有10億以上的人、40%以上的陸地表面受到荒漠化的影響,荒漠化主要集中在乾旱、半乾旱地區。

1996年6月17日第二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發表公報指出:當前世界荒漠化現象仍在加劇。到1996年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100多個,儘管各國人民都在進行著同荒漠化的抗爭,但荒漠化卻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於愛爾蘭的面積。到二十世紀末,全球損失約1/3的耕地。

原因

造成荒漠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氣候等自然原因,如全球變暖、北半球日益嚴重的乾旱半乾旱化趨勢等。但是人類活動,如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破壞森林植被等,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1)土地濫墾與不適宜的種植業發展,導致天然植被破壞,土壤入滲性降低、蒸發加強;(2)過度放牧與不當的草場管理,使草場得不到休養生息、植物種類減少、草質變劣;(3)森林濫伐與地表植被破壞,導致區域小氣候變化、蒸發量增大、相對濕度降低、風速加大,加速土壤風蝕、水蝕等土地荒漠化過程。 

地球上的荒漠化地區,大都是人類最貧困的地區。由於環境惡劣,並且缺乏資金和其他資源,貧困地區的人口被迫加劇開發原已超負荷的土地,如無限制放牧、砍伐森林、過度開墾等來維繫生存,從而不斷加大土地的負載,形成荒漠化與貧困化的惡性循環。全球每年有上百萬的人,被迫因為荒漠化而走上命運難卜的遷徙之路。

防治

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

1、嚴肅法紀,懲治行政腐敗
2、環境問題的決策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識
3、加大防沙治沙的國家資金投入
4、建立國家防治荒漠化領導小組
5、將生態建設作為政績考核指標
6、嚴格控制環境的人口容量
7、保護、恢復與重建荒漠生態系統

治理

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沙漠化產生的根源是人口對土地的壓力過大造成的。因此沙漠化的治理應該從提高沙漠化土地的承載力,減緩和消除過重的人口壓力的角度入手。然而,令人深思的是,沙漠化治理卻是採用間接迂迴的方法。我國在沙漠化防治方面採取的措施很多,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1)植樹種草。當植被蓋度達到30%以上時,土壤風蝕就會基本消失。種樹種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於控制土壤風蝕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發展嚴重的農耕地區,主要採取把部分已經沙漠化的耕地退還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達到沙漠化土地恢復的目的。但由於區域內一部分土地種樹種草,與本區域內另一部分土地承載力的大幅度躍升,沒有協調同步,或者僅考慮到種樹種草,而未在建設基本農田、大幅度提高單位土地的產出水平上下功夫,導致種樹種草與本已過重的人口壓力之間矛盾日趨激烈。(2)圍欄封育。在草原地區牲畜壓力過大,過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採用“圍欄封育”,即把草場劃分成若干小區,使圍起來的草地因牲畜壓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復。
對策如下:
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高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建立和完善土壤沙化監測體系,認真搞好風沙動態監測,全面了解土壤沙化現狀,為防治風沙提出科學依據。
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制訂和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強化依法治沙。加大執法力度,推行禁墾、禁牧、禁樵措施,堅決打擊毀林、開荒、開墾草原等破壞植被的各種環境違法行為。
認真落實《全國防沙治沙規劃》,制定行之有效的實施計畫,科學利用現有草原,要有計畫采草,科學輪牧、放牧、加強草原鼠害管理;要對重點草原區域周邊產量低的耕地退耕還草,對沙化極其嚴重的草原實行禁牧。
進一步投入資金、技術,通過植樹、種草等措施加快現有沙化土地的植被恢復工作,要積極鼓勵企業,個人投資,並與發展特色經濟相結合,實現生態環境和經濟的雙贏。
推廣和套用防沙治沙實用技術和模式,加強技術培訓和示範工作,做到防沙科學化。
抓好防沙治沙重點工作,建設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以點帶片,構建防沙治沙發展的新格局。
減少環境的人口容量,減輕人口壓力,實施必要的移民政策,在生存條件惡劣的地方,逐步將超過環境容量的人遷移出來,轉移至小城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