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島燈塔

團島燈塔

團島原為位於台西半島最西端的小島,僅在退潮時才與海岬通過一道沙崗相連,北面與團島隔海相望的是一座海拔僅24米的小山,這座小山在很長的時間裡並沒有與德文相對應的中文名稱,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占領青島期間被稱為游內山,因而位於山上的燈塔最早稱為游內山燈塔。

簡介

團島燈塔原為位於台西半島最西端的小島,僅在退潮時才與海岬通過一道沙崗相連,北面與團島隔海相望的是一座海拔僅24米的小山,這座小山在很長的時間裡並沒有與德文相對應的中文名稱,1914-1922年日本第一次占領青島期間被稱為游內山,因而位於山上的燈塔最早稱為游內山燈塔
建於1900年。位於東經120°16′54″9,北緯36°02′41″3,海拔24米。建築總高15.4米。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燈塔及各種設施遭到破壞。日占青島後,修復了各種設施,並保留了燈塔和機房等德式建築。
西南角團島燈塔曾稱游內山燈塔,位於市南區。建於1900年,八角形石砌結構,內有螺旋形樓梯直通塔頂。燈塔上還裝有一種特殊的導航設備--氣霧號。燈塔裝有一電閃燈為光源,後改為白熾燈透鏡,射程15海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燈塔及各種設施遭到破壞。德國戰敗守備燈塔的軍官撤退時,爬到燈塔的尖頂銅球處打了兩槍,以示不甘心失敗。解放後,當年開槍的那個德國軍官來青島訪問時還專程到團島看過這兩個槍眼,並對德國的侵略行徑表示懺悔。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後,修復了各種設施並作了改進,把柴油機驅動改為電動機並增加了一套備用設備,保留了燈塔和機房等德式建築。1960年,氣霧號改裝為從民主德國進口的電霧號。原為德人建造的氣霧號,俗稱霧笛或海牛,由柴油機帶動空氣壓縮機,產生的高壓空氣吹動霧號,30秒內鳴4次,鳴5秒,停2秒。航船根據發聲間隔時間,判斷出自己的方位。每逢霧雨天,號角聲聲,為進出膠州灣的船隻導航。

歷史

在德國占領青島後,將團島連同周邊的幾個島嶼填平並與大陸相連,成為突出海岸的海岬,此地距對岸的薛家島僅三千餘米,為扼守膠州灣的要地。因膠州灣灣口處水流湍急,並有暗礁分布,出於對港口發展的考慮,急需建設先進的導航設施。團島燈塔便是最早興建的出入港指示燈塔之一,1898年即開始砌築,1900年工程竣工,在安裝了燈具及相關設施後於12月1日正式啟用。
最早的燈塔為獨立的柱形,內設盤旋樓梯,上部為穹頂燈罩,內設電力弧光燈,燈光分為白綠紅三色(白色為主航道指示,綠色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紅色為岸礁警示),在天氣晴朗時射程可達16海里,並同時設計有導航設備報霧信號器(氣霧號),供航船通過發聲間隔時間判斷方位。該建築除作為燈塔外,亦用於記錄進出船隻數量以及氣象、海流等狀況供軍方研究參照。
在1914年的青島戰役中原塔被毀,現存建築為1919年重建,塔高15.2米,燈高24米,為八角形石砌結構,緊鄰機房等附屬建築,內設內螺旋式花崗岩樓梯,可達三層燈室。建築現為天津海事局青島航標處使用,燈質為明暗白紅綠色三光束,通過水晶石折光鼓形透鏡交替發出,射程15海里。
游內山燈塔於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