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圖-154電子戰飛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前蘇聯圖-154客機基礎上改建的電子戰飛機。據外媒稱,1995年,解放軍空軍將兩架圖-154M客機改進為電子戰空中平台。該型電子戰飛機時速每小時900千米,工作狀態飛行時速350千米,巡航高度500∼12000米,起飛重量86∼102噸,載重14噸,巡航距離6500米,機組5人,操作人員約25人。目前(2013年)中國的圖-154電子戰飛機包括三種型號,分別是電子情報偵察機、電子干擾對抗和成像偵察三種機型。
系統組成
雷達偵察系統
圖-154偵察系統分別是RONSAR合成孔徑雷達、RADUGA紅外成像系統和電視攝影系統。
1、雷達
圖-154MD上的合成孔徑雷達(SARSyntheticApertureRadar)的資料是保密的,但通過一些公開信息推測,圖-154MD的雷達的性能要優於賽斯納“獎狀”II採用的機載合成孔徑側視雷達。機載合成孔徑側視雷達對外稱CASSAR-44,合成孔徑體制,脈衝壓縮,四圖象通道,四線極化。波段三厘米,由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在1984~1987年期間研製。
2、電視攝影系統
電視系統解析度達到0.3米。合成孔徑成像作業高度在12000~500米,解析度3×3米。紅外成像作業高度3000~1500米,解析度0.5米。其中電視成像系統還包括側視電視攝影機。為配合這一偵察系統,高空間解析度CCD數字相機也在緊張研製中。數字掃描圖像得到的大比例尺成圖,將具有重大實用價值。863公開的星載全色照相系統機載試驗系統成像圖片,標註飛行高度3700米,速度400千米/小時,解析度為4米。
機載合成孔徑偵察系統
按公開信息來推斷,機載合成孔徑偵察系統主要由信息獲取子系統,信息處理子系統和套用子系統三部分組成:信息獲取子系統類似於國際流行配置,主要是由紅外、可見光、合成孔徑雷達感測器 組成。具體到國產系統上,則分別為128通道的成像光譜儀 、244通道的CCD成像光譜儀、高空間解析度的CCD航空相機、具有三維信息獲取能力的三維成像儀以及L波段合成孔徑雷達。一共5個偵察系統和手段。實用的、可運行的對地觀測系統按規劃在2000年的下半年完成,與圖-154偵察機服役時間相符。按傳媒報導,2000年12月,該系統已通過對北京中關村地區的遙感成像 試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立即投入實用的能力。那么基本可以確認,圖-154偵察機在2001年初已經可以實用。防洪遙感實時傳輸系統
該系統在抗洪期間發揮過重要作用。該系統是綜合套用遙感技術、GPS、GIS、航空衛星通信技術、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等建立的一個綜合系統,同時也是典型的3S(遙感、GPS和GIS)一體化系統。如上所述,該系統同樣由信息獲取、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三部分組成。但信息獲取部分則由更大意義的平台構成,即遙感飛機、側視合成孔徑雷達(SAR)、實時成像器、GPS等。
信息傳輸採用“機-星-地”(即飛機-衛星-地面)傳輸方式,由機載站、轉發站和用戶站等構成。而早在1990年,機載合成孔徑雷達實時數據傳輸系統已獲得成功。信息處理由計算機圖像處理、GIS及其外圍設備構成。經過通信衛星中繼,設定在遠方(抗洪時是指北京)的防汛指揮部的接收站就可直接看到災區的現場圖像。同理,擁有地面數據接收裝置的各級指揮官也可由此系統的軍用型獲得戰場實時偵察信息。
性能
目前(2013年)所知,關於解放軍空軍的圖-154MD的兩幅圖片中,兩架的雷達罩、天線大不相同。其中一架裝有類似E-8JSTARS的長條形雷達罩,幾乎可以肯定裝有類似的合成孔徑地面測繪雷達。其詳細情況不為外界所知,但據信圖-154MD可執行收集電子信號、監聽、干擾、電子戰支援、地形測繪等任務。
從官方對空軍科研的一些報導推測,解放軍的圖-154電子戰機是以實物測繪方法來獲得原始數據,從而完成氣動外形改動的設計的。報導稱,空軍飛機研究室挑起我軍信息戰飛機的高精尖工程,涉及飛機結構、氣動、材料、電子等諸多專業,協作單位數十個,需要加裝數百套設備。主要負責人劉宏印,首先必須測繪飛機原外形。由於沒有現成的外型資料,必須測繪實物飛機。最終用“近景攝影法”,在飛機上設定了上百個典型切面、幾千個標誌點,測繪出上萬個數據,綜合誤差小於1.5毫米。此成果縮短了近3個月的試驗時間,投入的人力僅為傳統方法的1/3。可以肯定的是,要往圖-154上加雷達罩,必然要進行詳細周全的氣動外形改動設計。
執行任務
巡查釣魚島
2013年11月16日,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發布訊息稱,當天下午一架中國“圖-154”電子偵察機從東海分界線北側接近釣魚島,日本航空自衛隊戰鬥機曾緊急升空應對。共同社稱,這是日本防衛省首次公布發現“圖-154”飛行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