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圖-154客機是俄羅斯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的三發中程客機,用以替代圖-104、伊爾-18等早期噴氣客機,兼作運輸用途。1966年春開始設計,1968年初在莫斯科附近的儒科夫基工廠進行地面滑行試驗,1968年10月14日首次試飛。共有6架原型機和預生產型機用於試飛,從第7架開始交付蘇聯民航局使用。1971年處蘇聯民航局所接受的第一架圖-154進行初步驗證飛行和機務人員訓練飛行,同年5月開始郵件和貨物運輸。至1992年9月,已生產各型圖-154約1000架,現在還在繼續生產。
圖-154和波音、空客等客機相比,並不能算一種好的客機。由於蘇聯的航空設計思想、發動機技術等原因,該機經濟性不好,舒適性差,可靠性低。 先是發動機頻頻出現嚴重故障,國內的圖-154曾出現渦輪葉片斷裂打壞發動機短艙的事故,幸好飛行員技術過硬,加上運氣,未出現大的事故。但其他事故不斷,機毀人亡的事故時有發生,因此圖-154稱為了民用航空界中較不受歡迎的機種。這是國內的圖-154逐步轉入聯航中的原因,也是選擇該機作為電子戰平台的一個次要原因。
改裝服役
中國聯合航空公司是中國空軍的商業部門,1992年至少一架在中國聯合航空(CUA)服役的圖-154M(編號B-4138)接受了執行電子情報蒐集任務所需要的特種改裝。這次改裝在機身下方加裝了數個容納電子情報裝備的半球形整流罩。這些設備可以探測、識別、和定位敵方的陸基和艦載發射器,然後對截獲的信號參數進行測量和分析。經過此種改裝的飛機被重新命名為圖-154M/D 。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編號為B-4138的圖-154M/D已經完成了第二個階段的改裝計畫。這次改裝最大的特徵就是在機身下方換裝了一個獨木舟形狀的大型整流罩,其中容納了一部實驗中的合成孔徑雷達(SAR)系統,該系統與美國空軍的E-8聯合星性能相似。在第二階段的改裝中,圖-154M/D上最初安裝的一些電子情報蒐集設備仍被保留了下來。
偵察系統
圖-154偵察系統分別是RON SAR合成孔徑雷達、RADUGA紅外成像系統和電視攝影系統。電視系統解析度達到0.3米。合成孔徑成像作業高度在12000~500米,解析度3×3米。紅外成像作業高度3000-1500米,解析度0.5米。其中電視成像系統還包括側視電視攝影機。這充分應證了以機載平台作為星載平台的試驗品的做法。為配合這一偵察系統,高空間解析度CCD數字相機也在緊張研製中。數字掃描圖像得到的大比例尺成圖,將具有重大實用價值。
機載合成孔徑偵察系統主要由信息獲取子系統,信息處理子系統和套用子系統三部分組成。信息獲取子系統類似於國際流行配置,主要是由紅外、可見光、合成孔徑雷達感測器組成。具體到國產系統上,則分別為128通道的成像光譜儀、244通道的CCD成像光譜儀、高空間解析度的CCD航空相機、具有三維信息獲取能力的三維成像儀以及L波段合成孔徑雷達。一共5個偵察系統和手段。實用的、可運行的對地觀測系統按規劃在2000年的下半年完成,與圖-154偵察機服役時間相符。2000年12月,該系統已通過對北京中關村地區的遙感成像試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和立即投入實用的能力。圖-154偵察機在2001年初已經可以實用。
基本數據
參考數據(推測) | |
機組人員 | 3-4人 |
系統人員 | 未知 |
機長 | 48.0米 |
翼展 | 37.55米 |
翼面積 | 201.5平方米 |
高度 | 11.4米 |
最大起飛重量 | 104,000公斤 |
空重 | 55300千克 |
最大速度 | 950公里每小時 |
基本航程 | 5280公里 |
最大航程 | 6,600公里 |
實用升限 | 12100米 |
動力 | 3×Soloviev D-30KU-154 渦輪扇發動機 |
推力 | 3×104千牛頓 |
最大燃油量 | 49700升 |
服役事件
2013年11月16日和17日,圖-154偵察機B-4015號機連續兩天飛抵釣魚島以北約150公里的空域。航空自衛隊戰鬥機緊急升空應對。 海軍軍事學術研究所研究員曹衛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圖-154此次飛行是為宣示中方主權、展現維護釣魚島安全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透露了我方維權的新手段。
2014年3月11日,為加大馬航失聯客機搜救工作力度,經中央軍委批准,中國空軍3月11日10時緊急出動2架軍用飛機,從三亞鳳凰機場起飛,赴馬航失聯海域執行搜救任務。台北時間11日15時41分越南航空搜救指揮所表示,越南已經允許中國TU154飛機進入越南領空搜尋馬航失聯飛機。